时间跨度1840至1976年
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温宗勇介绍说,北京保存着大量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但长期以来,这些建筑的保护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如今,保护优秀建筑已成为迫切任务。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须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76年“文革”结束)建造,不包括文保单位及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温宗勇表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标准为,一方面是要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或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比如马寅初的故居,798近现代建筑群,它反映了“一五时期”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是反映建筑艺术的发展,或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如民族饭店、北京长途电话大楼。
首批名录海淀区占席最多
温宗勇介绍,确定第一批名录,不但征求了专家的意见,还征求了产权单位和文物部门的意见。在71处、188栋建筑中,近代的建筑有20处、39栋,占21%,现代建筑有51处、149栋,占79%。而从地域分布看,海淀最多。包括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府。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引说,从普查的情况看,这些建筑的现状还是比较好的。
温宗勇表示,此次公布的名录只是第一批,今后还将陆续有第二批、第三批。
居民、单位不必迁出建筑
温宗勇表示,凡列入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建设工程选址,应该避开优秀近现代建筑。确因公共利益需要不能避开的,应当对优秀近现代建筑采取迁移异地保护等保护措施。
“优秀近现代建筑可以不用进行博物馆似的保护,单位、居民都还可以继续在建筑里,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温宗勇表示,对于近现代建筑,主要是保持建筑本体、外立面的原貌,内部则可以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部分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名称 建成年代
人民剧场 1955年
福绥境大楼 1958年
北京市百货大楼 1955年
人民大会堂 1959年
友谊医院 1953年
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1950、1965年
北京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1920、1955年
798近现代建筑群 1955年
首钢厂史展览馆及碉堡 1919、1945年
近现代建筑有望成文保单位
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昨日表示,列入名录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有可能成为文保单位,以进一步的保护。
王玉伟表示,北京即将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而此次公布的名录将成为普查的重要参考,文物部门将对这些建筑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符合文物保护标准的建筑,很有可能会列入文保名单。”
“亲眼看见一些优秀建筑被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认为,对于优秀近现代建筑,不仅建筑本身要进行保护,其围墙、庭院、周围绿化等环境也要进行保护。
“长期以来,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都被古代文物的光芒所掩盖,一提到北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故宫、长城,但就在我们周边,也有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马国馨说,在城市的快速发展期,优秀建筑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更大。“我就住在东交民巷,亲眼看到很多保存了下来,也有一些被拆了。”
他认为使优秀近现代建筑得以存续,不仅是保存了这些有价值的建筑,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
“798”历史韵味感染规划专家
此次列入名录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798”成为一大亮点。昨日,原规划院信息所所长贾海樾回忆,2004年的时候,798工厂“是拆是留”在规划界备受争论。
贾海樾说,她有一天参观798,看到一20平米的厂房改建成了酒吧,吧台架设在原来的机床上,昏暗的灯光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过去的年代,浓厚的历史韵味感染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位规划专家。
如今,798近现代建筑群被列入保护名录,将不再面临拆或不拆的尴尬。
福绥境大楼仅剩30余户居民
现场探访
昨晚6时,西城区福绥境胡同内的福绥境大楼,楼内只有十多户亮着灯光。这座在“大跃进”时期曾名噪一时的“社会主义大楼”,已在三年前开始腾退搬迁,300多户居民目前只剩30多户居住在内。
福绥境大楼呈Z字形,主楼8层,还有两栋副楼,楼的外表并不陈旧,“刚刚粉刷过,3年粉刷一次”,昨晚,一位附近的居民说。
走进大楼,楼层很高,层高大约有3米多,楼道的宽度也有2米多。房屋大多是两间屋子,一个卫生间,没有厅。由于当时是“大锅饭”的年代,因而在大楼地下室设有巨大的厨房和食堂,而各户内未设厨房。一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由于没有厨房,很多居民就在楼道内或自家的阳台上生火做饭,消防部门将这栋大楼列为重大火灾隐患建筑。
2004年,该大楼被列为全市重大安全隐患,西城区政府开始投资排险腾退。一居民介绍,300多户目前已搬得只剩30多户了。
目前还住在7楼的张先生并不同意搬迁,他认为经过整理后,家中可以摆放灶台做饭,火灾隐患已经不存在。而且这栋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非常结实和耐用,应该保存下来。
据了解,此前福绥境大楼是拆是留存有很大争议。而昨日公布的北京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福绥境大楼名列其中。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只是对于优秀近现代建筑确定了几条保护原则,但具体如何保护,还将配合文物部门制定具体措施。
优秀近现代建筑
时间跨度:是北京行政辖区内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76年“文革”结束)建造的,现状遗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群)和历史遗迹。
筛选标准:一方面是要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或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另一方面是反映建筑艺术的发展,比如反映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或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保护原则:凡列入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建设工程选址,应该避开优秀近现代建筑。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