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新”流浪者
文/侯宝良
一场施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正在蔓延。国际组织担忧,一些国家的防疫局面将面临不可逆转的乱象不是没有道理。中国公有制社会的制度优越,大难面前国人特有的儒家传统道德素养空前地显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出钱、出力在所不辞。即使无能为力的,遵纪守法宅家也视作对防控的贡献。一声封城令,整个空间霎时寂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试想,如此长时期地交织着,哪个国家能行?
灾难中我们颂扬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行文、作诗留下赞美不屈不挠抗役的篇章,收藏着各种值得记忆的物件。请千万别遗忘了天空下还有一群新的“流浪者”。
世俗中的流浪者是一群无业游民,是城市不和谐的产物。而我之所以冠以“新”字区别,他们是这场防控战役中的过路客与原留城打工者。是被突如其来的无奈和窘迫,瞬间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当他们得知情况的真相,想必其心灵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可贵是他们默默忍受严酷的事实,却不给社会添乱。有位家住浙江义乌,封城当天路径武汉的转车者,被卡在出不去了,只得在空荡的城里转悠。有限的钱款对付不了多久,即使有手机银行不断让家属充钱,也应付不了正常家庭般的生活,他看到人们都在为防控疫情而忙碌,只企盼着受冻、挨饿、惊慌的日子早点结束,他还感谢时而有志愿者的接济与关心,多日后,才有了安定的住所。类似情况各地都有,试想,若在西方国家里,这样的“流浪者”能如此淡定吗?恐怕游行、抢商店引发社会动乱也在所难免吧。
今天我之所以要赞颂特殊境遇里的“新”流浪者,就因一场该死的暴发病,瞬间改变了他们原本正常的命运。可他们居无定所不聚众、忍饥挨饿不闹腾、惊恐万分不宣泄,要多大的忍受力呀,别说他们多大政治觉悟,起码他们有家国情怀自觉融入了这场抗役的洪流。如果赞誉普通人闷在家也是为抗役作贡献,那么我说“新”流浪者为此遭受的艰辛,也是一种贡献!而且我认为他们是超出了常人背负的贡献。按网红张文宏医生一句响当当的话语:“不要欺负老实人”。若要写这场恢弘的抗役史,他们也值得歌颂,我呼吁:千万不能漏了“新”流浪者的一页呀!
因祸得福
文/侯宝良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就是人类灾祸,顿时搅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的秩序,仿佛断了履带的车在行进中戛然而止了。好在我国的公有体制优越,政令融贯通达,防止疫情扩散该封城的封了;免得交叉感染人流止步宅在家;小区、道路设卡严防死守,出入要凭“通行证”,好像回到战争年代守土有责的根据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人们渐渐褪去当初的骚动情绪,安然在家度日视作不添乱为社会作贡献呢。
居委等基层干部振奋起精神走出了办公室,涌向为群众分忧解难的关口,漠然的干群关系融洽了。医务人员义无反顾逆行疫情一线,感人事迹可歌可泣,曾经尖锐的医患关系都释然了。严峻的疫情绷紧了我们的神经,但人人有责、人人担责的氛围悄声无息在形成,改变往日的消极情形。
邻居孤老黄伯伯欣喜地说,眼下的全民防疫各级部门可谓精心安排,一切有条不紊进行:有人为我送菜、收垃圾,常有医务人员上门观察,只要我不随意外出,一有情况都会关照,要是移作常态让我居家养老,阿拉养老金统统交出来也没意见!我跟老黄说:“要是作为社会的常态对空巢老人、失独家庭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那老年人居家养老再不会滋生额外的烦恼啦。”我寻思大家一直在探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事宜,政府每年也在新建养老床位、老年事务中心、老年就餐点、招募护工与为老服务志愿者等,不如有个养老链的运作。疫情是暂时的,如果把已形成的运作方式借鉴到日后的方方面面,岂不是老年人的福音吗。
老同事张姐来微信讲起她家老伴的变化也是喜出望外:“以前他麻将搓得昏天黑地不想回家,矛盾闹得快要散了这个家。刚要求大家不串门的头几天,老头子是牢骚满腹,现在悄悄躲进房间里认真看书成书迷了,间歇给我谈谈他的读书心得”。我也不断鼓励地他,我俩的心贴得更近了,真是这场疫情收了他心啊。
这让我想起有句调侃的成语“见‘疫’思迁”,疫情是祸,经典《周易》有“否极泰来”之成语,只要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直面祸害,祸的反面就是福。身为医生的黄同学,逆行一线见到疫情的凶猛泛滥,他告诉我,当时的心情糟透了,治疗新型的病毒过程中遇到的都是新问题,使他捉襟见肘失眠过。治病中他结合正在读博的学术研究,眼前的病例不正是他将来写论文时千载难逢的例证吗。他利用自行隔离间歇,整理了这些资料,不就成了他来之不易的一大收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请记住,人世间的祸、福都会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