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源”话《周易》
一、《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周易》是华夏民族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头,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的形成和完备,经历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漫长历史过程,是数千年间华夏先民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的思想结晶,凝聚着古圣先贤们的深邃智慧。
今本《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充满象征特色的六十四卦卦形和卦爻辞。“传”,指阐释《周易》经文的七种专论(凡十篇,亦称《十翼》)。
《周易》产生于华夏先民认识世界、指导人生、把握未来的需要,旨在“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其占筮为表、哲学为里,观物取象,象以尽意的特点,也使这部古老而闳奥的经典,被长期视为“玄妙的天书”。
《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理念,由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组成的系统则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其哲理光芒,发自远古,映照千载,也启迪着今天和未来。
二、《周易》开启的思维智慧
(一)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一种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注重从整体性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系统中的环节;任何部分、环节,都反映整体、关联系统。
《周易》采用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图形,作为将纷繁事物从结构和功能上归为有机整体的认知工具,再用八卦相互重叠得到六十四卦,构成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认知系统。从“乾”、“坤”到“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是这个象征体系中的一环;然而每一卦又都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反映。
《周易》提出“三才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天、地、人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这种思维的集中体现就是“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序卦》对《周易》完整符号系统内部的因果性联系,有着深刻的揭示。如,“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象》则从人的精神、品质、行为应与天道相一致的立场,凸显了《周易》整体性的思维特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二)辩证思维
《系辞下》曰:“《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以变动不居的思维看待世界,将探求万物的变易视为基本旨归,充满辩证思维的智慧。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下》)。这是《周易》辩证思维最简要的命题。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万物最根本的规律,世界万物变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概括了这一法则。
《周易》辩证思维还体现在充分认识事物变化的复杂微妙、不可穷尽,从而指出事物的变化既存在着必然性、规律性,又存在着不可尽测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既“贞夫一”,又有“阴阳不测”之“神”。《系辞上》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阴阳不测之谓神。”“贞”,即正,指符合正常的规律和规范。“神”,表示变化的复杂微妙。“不测”,不可尽测,包含不可尽测其深和不可尽测其准两方面的意义。
三、《周易》奠基的哲学理念
(一)“生生之谓易”的自然哲学
1.宇宙生成的观点
世界的本源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周易》提出了“太极”化生万物的观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太极”即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乾元”、“坤元”,分别指阳气之始,阴气之始。以“太极”为天地的根源,以“乾元”,“坤元”为万物“资始”、“资生”的依据,《周易》将宇宙本源归结为生命,肯定宇宙生于自身内部生命力元素(阴阳)的作用,万物自我生长、自我运动、自我发展,也就等于否定了宇宙万物是外部力量诸如上帝之力作用的结果,与种种神创说有泾渭之分。
《周易》的宇宙生成观,还从自然万物推论到人类社会,《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指出先有天地万物,然后才有人类、家庭和社会的诸关系,这种观点,符合自然史和人类史总的历史发展进程。
2.变化日新的思想
生生不息、变化日新,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周易》的根本哲学精神。可择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变化是普遍、绝对、必要的。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变化不已的,天地万物有盈有虚,时消时长,概莫能外。《易》的道理就是到了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了就通畅,通畅了就能持久。
其二,变化的要义是反复和创新。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系辞上》)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
事物的变化就是就这是旧者退去,新者进来,一反一复,新陈代谢。“日新”、“生生”就是变易,不断新生就是变。
基于对变是“日新”的认识,还主张社会变革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
其三,变化的规律是由微小的变化而引起巨大的变化。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系辞下》)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坤·文言》)
事物都是由积累渐变而形成非常之变的,这是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深刻认识。因此主张见微知著:“君子知微知彰” (《系辞下》),“微”谓事先之兆,“彰”指事后之果。“履霜,坚冰至”(《坤·初六》),踩到微霜,就知道严寒的冬天将要来临。
(二)“与天地合德”的人生哲学
1.人生理想
《周易》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在于“与天地合德”,人道应与天道相一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奉行天道乃是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乃天道,“自强不息”则是与之相应的人道。
天、地、人“三才”,人是中心。《周易》强调人是价值论的主体,因此,这“合德”之中,还包含着“裁成”和“辅相”的重要思想。
《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所谓“裁成”、“辅相”,就是加以调整辅助,就是对自然加以适当协调、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乾·文言》也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先天”指为天的前导,即引导自然,“后天”是随从天而动,即适应自然,也是裁成辅相之意。总之,一方面要对自然引导开发,一方面要顺从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也不违天,即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
2.人本观念
《周易》以人为价值关系主体的思想,使其观察世界万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放在人的需要的基点上。《周易》的这种人本立场,有两大重要含义:
一是注重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谓君子若能终日勤奋不懈,警惕修省,则虽面临危险,也无祸害。又如,《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以“履虎尾”喻人处境之险恶,但只要能够审慎戒惧,最终仍可获吉。都是强调人如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困难,对待厄运,就有可能摆脱困难,化凶为吉。
二是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忠信守正是《周易》主体论哲学的重要精神之一,《中孚》卦的核心思想是告诫人们要有忠诚笃信之德,孔颖达《周易正义》云:“信发于中,谓之中孚。”《周易》也特别看重人的谦谦之德,此正是《谦》卦的要旨。孔颖达《周易正义》云:“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其义为“屈己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
3.行动指针
“时”是《周易》的基本精神,也是指导人行为的重要智慧。《周易》认为,天地盈亏消息,都与“时”相伴,因此,变化会通、或进或退,都要以“时”为准。只有按“时”而行,才是至为亨通的,失“时”的行动,则会带来凶险。“时”,是时间、地点和条件的统一,指与时势一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贲·彖》)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系辞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系辞下》)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既济·象》)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文言·乾》)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遁·彖》)
“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节·象》)
察“时”、识“时”、待“时”、用“时”,都是为了行动主体能够“与时偕行”。“与时偕行”乃是“时”义的核心和归宿。能察知时机的来临,能把握到来的时机,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调整,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四、《周易》植播的精神根性
《周易》的思维方式、哲学理念,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意志、价值评判和行为规范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植播于民族精神的根性之中。
(一)自强厚德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二卦,是《周易》思想之纲要,以天地之道,为人道立则。《乾·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说卦》曰:“乾,健也。”刚健是《乾》的本性,也是自强不息的本质特征。《坤·文言》曰:“坤道其顺乎。”《说卦》曰:“坤,顺也。”《杂卦》曰:“《乾》刚《坤》柔。”柔顺是《坤》的本性,也是厚德载物的本质特征。
阳刚精健,奋发进取,百折不挠;博大敦厚,谦敬修德,涵容养育。这由效法天地之道而确立的人生准则,培植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基本根性。“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延续不断,具有重大意义;“厚德载物”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能够容纳百川,融化多元而不断丰富自己,从而创造了既有刚性又有韧性的中华文明。
(二)革故鼎新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二十五对,是《革》卦和《鼎》卦,寓去故取新之旨。
《革·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程氏易传》曰:“推革之道,极乎天地变易,时运终始也。……时运既终,必有革而新之者。”(程颐、程颢《二程集》)《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革》:“革,己日乃孚,元亨。”《鼎》:“鼎,元吉,亨。”
“革”,改革,变革。天地应时而革,形成四季。商汤、周武王应时而分别革夏桀、商纣之命,是为顺天命而应人意。改革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必须应时而为;改革就是去故取新,促成新事物成长,不断新生,是为“日新”。数千年中华史,虽毋庸讳言存有因循的因素,但足以验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的精神信念,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进程之中。
(三)尚和思想
《周易》尚和,人与天和,人与人和,提出了“保合太和”的重要思想。
《乾·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是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最高状态,是在天地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求得多样性的统一,也是万物得以依其自身之性,生存发展,恒久不息的理想状态。《程氏易传》曰:“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
《周易》所尚之“和”,包含“以类族辨物”、“通天下之志”的思想,即存异而求同,道合而志同,建立“理正”基础上的团结关系。《同人》卦,讲的便是广泛与人和同的意义。
《周易》所提倡的尚和思想,得到中华民族的极大认同。
(四)忧患意识
《既济·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程氏易传》曰:“时当既济,唯虑患害所生,故思而豫防,使不至于患也,自古天下既济而至祸乱者,盖不能‘思患而豫防’也。”豫,同“预”(程颐、程颢《二程集》)。
欧阳修《易童子问》曰:“人情处危而虑深,居安则意殆,而患常生于怠忽也。是以君子既济,则思患而豫防之也。”
《系辞下》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是“忧患之作”,“忧患之学”,透视人类的忧患所在,寻求排解忧患的正确途径,特别警惧成功之后的考验,修身自省,谨慎戒惧,不忘目,不忘形。《周易》的忧患意识,对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精神根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周易》的学习
学习《周易》,第一要以“易经”为据,其次则要重视“易传”。不能忽视“经”、“传”的区别,以“传”代“经”;也不能无视“经”、“传”之间的联系,否定“传”本于“经”的事实,特别是“易传”深刻揭示,阐释了“易经”的阴阳哲学,代表了正确的解《易》方向。
学习《周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能够理解其思想表达的象征特色。六十四卦之卦象、爻象、卦辞、爻辞,都是作《周易》者所拟取的喻象,故不能仅凭概念思维推导,也不能泥执于字面读解。
学习《周易》,还需走出一个认知误区。卜筮只是《周易》的工具形式,观察天地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合宜的人生,才是先哲们创立《周易》的本旨,必须把后人的算命、相术之类,同《周易》本身区分开来。
学习《周易》要读原书,以研读文本为基本途径。两种当代学者著作可供首选: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版;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人文系系主任、《周易》授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