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很多名人,如启功、巴金、赵朴初等都先后驾鹤西去,带走了满腹经纶和历史见证,我很感慨和惋惜,但谁也阻挡不了死神的召唤。再看老而病的无奈,如著名中西学贯的国画家吴冠中,年届86岁,还反哺他患脑瘫的相依为命的妻子,他完全不能适应不工作、无追求的生活,病痛不能给予他安享晚年,犹感长寿是延长徒刑。
不论你是名人还是芸芸众生,生老病死毕竟是不可回避的生命事实,也是不容忌讳的客观规律。
我不由联想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教育,若老年教育能开设关于感悟生死的人文课程,让历经风雨而坎坷的老年人洞悉人生的真相,明了自然法则和事物的因果缘由,理解人生的有限生命和无限死亡,而倍感生命的珍贵和庄严,以平常心来安度晚年;明了生之必死的真谛,而把对生命质地的追求比对生命长度的追求更为重视,从而超越一切庸常世俗的桎梏,实现生命的升华。老年人了悟生死,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坦然面对生老病死,也必有利于社会和谐。该课程必将为积极老龄化作出贡献。
该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应为培养坦然面对生死的平常心态,教学方式应以互动式为宜。
树立平常心态
所谓平常心态,其实质就是平凡心、平等心、平淡心、平和心和平安心。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在人和人相处的关系中,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和人性内涵中。它是一种根植于人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符合公共道德的良好习惯,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种从容、平常面对人生的底蕴。拙见下述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加以修养的。
1.定低生活标杆。在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悬殊,特别是老人,常会因环境的浮躁而使人不能清静自守,产生孤独、寂寞、忧伤和凄凉无奈之感。
若生活欲求简单些,潜心过属于自己的日子,安于自己的生活情趣,还有何不可释怀的苦恼?失落感也就离你而去。人要有自知之明,处世做人要量力而行,不能“小鸡吃黄豆——强驽”。这是一种生活智慧,如冰心所说名言:“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是对现状的满足,不去过份要求,无求就不为名利所累。
2.学会珍惜幸福。幸福实为人内心感受,谁识得幸福,谁就识得人生的大半,这叫“福至心灵”。
美国莱恩博士研究显示,金钱多少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金钱进一步增多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指数。我们提倡节俭型享受,享受是应该、合理的,但以为物质消费愈多、得到的享受愈大,这就错了。要学会在少消费物质中多获得享受,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近期深感有闲读书、作画或与亲朋电话神聊或择席小聚,皆谓老年幸福矣。虽有病,犹能生活自理、去老年大学上课,也乃老年幸福也。
3.培育快乐心态。快乐是自找的,烦恼也是自找的。有科学家对人的忧虑进行了量化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忧虑是毫无必要的。其中40%的忧虑是关于未来的事情,30%是关于过去的事情,22%是来自微不足道的事情,4%来自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剩下的4%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所以当你忧心忡忡时,当你唉声叹气时,不妨把你的烦恼写下来,然后按上述分类,看看属于哪一类,值得烦恼吗?
你若不给自己寻烦恼,别人永远也不能给你烦恼,善待自己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不要忧虑。
4.提高适应能力。良好的反应能力是健康长寿之源,它既来自先天遗传,更来自后天的锻炼和培养。
对社会环境适应。其心理特征是具有主动性、生活愉快,不为忧郁情绪所干扰,神经系统特稳定,精神受重创后易迅速恢复平衡。
对自然环境适应。自然环境千变万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对老年人影响很大,老年人要坚持锻炼,适应这种变化。
对生活环境适应。包括居住环境、邻里关系、饮食营养、生活习惯等。老人要有规律的生活,不要无目的、无原则、无必要的对自己约束与限制,戒除不良嗜好。
5.要有感恩的心。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所谓感恩,就是记住别人的好,而给予加倍的回报。
感恩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是文明的象征,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回报父母、社会和国家。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学会感恩,才更会体会生活的美好,让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更温馨。
6.如诗优雅老去。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和衰亡,有童年、少年、中年和老年,正如一天有清晨、正午和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
我们要根据老年的生理特征来安排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并努力适应不可避免的衰老,死亡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点一点死去,一步一步完成的,死亡迟早会到来,对快乐老人而言,死亡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次开花,如徐志摩说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是对生死的最恰当的态度。西班牙电影《回归》表达了拉曼查人心中的死亡,就象人在出生时举行的洗礼仪式,是一场被赋予人性关怀的温馨典礼,这是他们面对死亡时那种顺其自然的乐观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90高龄的名教授裘沛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犹如一部最精密的‘自动机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适应、自我控制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只有在自己努力保持至善至美和恬澹宁静心态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人体才能气血和畅,五脏无害,优雅老去,人生像诗一样度过,从容面对生死。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修养的结果。
开展互动教学
这门人类哲学的课程,故且暂名为“坦然面对生死”。其学习研讨的内容为老年人必然碰到的切身问题,宜开展互动教学,不宜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
1.教师指导。可先从人体结构、心理状态着手,循循诱导,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在系统教学的基础上,把自己摆进去,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善于发现苗子,树立典型。
2.充分讨论。这能促使学员积极思想,谈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3.现身说法。可请人生感悟较深的同学上台谈认识体会,以及自己的实际行动等,不求全面,一个问题,一点体会都可以,培养学员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读书心得。选择有针对性的人物传奇、报告文学和精品小说,请学员阅读后写心得,互相交流,以提高认识。
5.调查采访。可组织对革命英雄、慈善家、乐于助人的志愿者等采访。如北京《国际先驱导报》编辑张大诺先生,他给予30多位临终者关怀,被松堂关怀医院称之为“关怀质量最好的志愿者”。如青岛市一位神秘女士,以“微尘”名义多次向公益事业捐出数额不菲的钱款,每次不留真实姓名和电话,让被帮助者品尝到人间至爱;甚至可到癌症俱乐部去访问那些豁达乐观的患者。
这种互动教学方法对教师有一定要求,不仅自己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或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员共同树立正确观点,还要组织讨论,善于抓住重点,善于总结发扬。
根据“十一·五”老年教育规划,要求老年学校的学员要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又根据上海老年人口信息发布,截至2005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66.37万人,那么应有26.6万老年人参加老年学校教育,若能有百分之几的老人能学习这门课程,树立平常心态,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这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也决不可小看。
结束语
在坦然面对生死的基础上,进一步期待殡葬的改革。
从报刊上获悉,瑞典科学家苏珊娜·维格梅萨克发明了一种新的处理尸体的方法:先将尸体浸入摄氏零下196度的液氦中,液氦能将尸体迅速冻脆,冻脆后的尸体经轻微摇晃,就会变成粉末,然后将粉末放入真空容器中干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杀灭了细菌和病毒,避免了火化过程中有毒气体的产生和扩散。而尸体的干粉末将被放入骨灰盒,骨灰盒是用泥炭或玉米淀粉制成,这样骨灰盒埋入地下,只要经过六个月,骨灰盒和尸体干粉就一起化解融入泥土成为养料,渗入泥土。死者家属可以在这一小块埋有亲人遗体干粉的土地上,种植死者生前喜爱的花草树木,渐渐吸收上述养料,最终开花结果。每一个瑞典人都可以在遗嘱中写明,来世自己想化作那一种植物。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归宿后能回归大自然,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最好的归宿。期待这种殡葬方法在我国也能推行。
(上海老龄大学学员 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