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教学有时不免枯燥乏味。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使枯燥的道理形象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懂的理论浅显化,使繁杂的道理简单化?笔者在浦东老干部大学近五年文学班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收获。
一、在同一篇作品的详略中进行比较
笔者经常发现不少学员的习作选材不够集中,于是在讲述主题、题材概念及其这二者关系时,有意识地突出选材要为主题服务这一理念。莫言的短篇小说《粮食》最初发表稿,比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神聊》小说集中的《粮食》一稿多出2500多字。这删得是否合理?为什么要删?笔者把这两个版本的《粮食》都复印给了学员,并列出了后者删掉的内容,让学员讨论:这些删掉的内容与作家在《粮食》这篇小说中所反映的主题有没有关系?从而让学员自己得出选材要为主题服务这一概念,无关主题的材料要忍痛割爱。学员讨论时都很投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我将当时上海电视台正在播放的一则广告语抄到黑板上,请大家讨论修改。这则广告语如下:
要么挤进去,要么被挤进去;要么做完再下班,要么下班再做完;要么跟老板去开会,要么被老板去开会,上班这些事没得选择。要么到肯德基去吃豪华套餐,有的是选择:要么吃15元香汁鸡排饭,要么吃双层猪煲饭,更多选择,只要15元。生活如此多娇!
大家看到这则广告后,相当部分学员把“上班这件事没得选择”此句前的部分删掉了。过不了几天,电视台播放的这则广告也改成了修改后的样子。学员觉得有点成就感,自豪地说,我们不仅学懂了文学理论,还学会了修改文章。
上述比较,还可以把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同是游戏的比较、同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比较,或者把作家的手稿与正式发表的作品比较,等等。同样可以取得一定效果,让学员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拓展文学创作思路,扩大视野。
二、在相同题材的作品中进行比较
学员外出采风回来后的习作一般都大同小异,所以笔者在讲述表现者与被表现者的关系时,不单讲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而是强调这是一种契合的关系,成为人化的自然。为此,笔者特把朱自清和俞平伯相约同游南京秦淮河,同题而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文章让学员讨论比较。
朱自清重彩浓墨,精心描摹了十里秦淮河的朦胧美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他时时拉出历史,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他想象着秦淮河极盛时的“富富丽丽”,揣测着“多少可以想见住繁华”。当歌伎船的纠缠终于使他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他恍然懂得尽管置身于秦淮河的美景之中,但笼罩在他心头之上的仍然是无法排遣的怅惘,仍然是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对人间的不平。这时他眼里的秦淮河是“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船上的灯光也“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了。不论在朱自清追求虚幻美景的时候,或者“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的时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他本人的个性色彩。
俞平柏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西施一样美丽,“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姐妹们熏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他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冷静孤独的油灯映出暗淡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船儿荡,随着我们的船儿荡……”俞平伯性格旷达洒脱,他的“苦闷和不满”是通过行乐表现出来的,他在泛舟秦淮河时为桨声灯影所感染,表现出超然物外的闲适。同时叙夹议,缘情悟理,写景与阐理融为一体,表达了哲人之游的情愫,他正是抱着“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的人生哲理,同样是文中有“我”,“我”之个性的充分表现。
通过上述的比较讨论,学员初步理解民景物的人化,主客观的契合等文学创作的抽象理论。
三、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笔者曾把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代王英琦的《有一个小镇》,摆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一个小镇》极写动乱年代里这个小镇的美好,人与人关系的至诚。这个小镇上没有七斗八斗,甚至没有隔阂和丑恶,有的只是乡村集镇独有的熙熙攘攘,热热火火,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作者王英琦写动乱年代中的事情却不写动乱,只着“六八年”的字样点出背景,仅用“要知道,在当时,这些东西在大城市里是根本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都是满街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扛着青红棒的专攻队员”这轻轻一笔带过,为我们定下了弦外之音。似不经意,但却十分明确地表现出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暗示出其表现的角度。王英琦笔下的小镇决无“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决非幻想出来的王国,而是一个北濒淮河,南靠无名小山的实实在在的所在。其内容的真实性更非《桃花源记》所能比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绘的景致极为恬淡静谧,其旨意又实为排遣心中的苦闷,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写道: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苍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我们通过这三篇文章的比较,从中也领悟了曲笔的概念。
学员在比较中加深了印象,克服了记忆上的不足,领悟了文学理论,品悟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方法。“比较”这一教学方法为老干部文学写作课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系浦东新区老干部大学教师 罗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