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祥镇是上海市南汇区的一个行政镇,下辖7个行政村,全镇有常住人口24792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33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7.5%。镇老年学校1988年创办,1995年正式挂牌成立,1998年完成镇独立的老年教育基地建设,基地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其中老年学校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2002年做到村村有基地、村村有办班,老年教育从开始时全镇办几个班发展到如今的22个班。学员从200多人增加到2200多人,占全镇老年人口总数的50%以上。一系列数据,记载着万祥镇老年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轨迹。
老年教育在万祥镇办得如此红红火火,其重要原因就是该镇发展老年教育坚持面向全体,抓好普及,结合农村实际,办出乡土特色。
一、 面向大多数,贴近实际开展教育教学
随着万祥镇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进入养老安置的老人们闲暇时间多了,接受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成为这一群体的必然需求和迫切愿望。
然而,这些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老人,除极个别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文化教育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文化层次极低,甚至有不少是文盲。
对此,万祥镇创办老年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立足全体,满足大多数,采取多种形式吸引老年人走进校门,走向课堂。
(一)开设大课堂。
在老年学校专门设立开放型大课堂班级一个,每逢星期四下午按教学计划安排内容上课。该班固定(注册)学员350人,流动学员50多人。
(二)设立村级教学点,面向乡村教学。
以镇老年学校为龙头,以村教学点为基础,形成镇村二级办学网络。这是万祥镇广泛开展老年教育的又一经验。
1、建立村级老年教育活动基地。
新建成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既是村的行政中心,又是村社区教育活动中心,也是老年教育活动的基地。村办公楼的建造,自筹经费不计在内,光镇政府的投入就超过了80万元,其经费完全用于建设教育与活动基地。
2、开展村级办学活动。
2002年,各村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后,改由各村独立承担办学。其教学及活动组织由各村老年协会人员以志愿者形式负责。协会会长既主管协会工作,又主管老年教育工作。镇成人学校、老年学校则担负教育教学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村村办学后,授课改为两周一次或每周一次。
3、针对实际,因地制宜,办出农村特色。
万宏村是镇政府所在地,老年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该村办起了丝竹班、太级拳培训班、歌咏班等班级。万兴村地处偏僻,老年村民文化素质较低,该村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小组读报活动,并经常开设时政、老年保健等讲座。
二、 围绕乡土特色,多层次开展教学
为迎合不同老年人不同的兴趣爱好,镇老年学校坚持按需设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举办了多种类型的特色小班。诸如识字班、舞蹈班、民乐班、沪剧班、编织班、腰鼓班等。除双休日外,每天都有1至2个班开展活动。特色小班的创立,改变了单一大课堂的枯燥现象,给老年学校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的需求。
三、 以活动为载体,充实老年学员的闲暇生活
学习与娱乐并举、教育与健体双赢是老年教育的特色。镇老年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娱活动,组织老年学员开展大家唱、跳老年迪斯科等舞蹈,展现老年人的新风貌,陶冶了老年人的情操,每次大班学习之前都要组织1个小时的文娱活动,把老年教育和娱乐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老有所乐。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健身健体活动,组织老年人进行早锻炼,向老年人传授科学养身保健的知识,邀请医务人员为老年人进行健康咨询和检查,把老年学校办成既学习教育又娱乐健体的优秀场所。
四、 发挥主人公作用,自主参与管理
万祥镇老年学校在组织各类老年教育活动中,坚持“四自”办学原则。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充分发挥老年学员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动化能力,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具体实施,大多由学员自己完成。
五、 从走进学校 融入社会到 回馈学校服务社会
万祥镇老年教育,能办得如此轰轰烈烈、长盛不衰,万祥镇的老年学校能如此深受老年人们的青睐与喜爱,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办学方针上坚持以老年人为本,不光把老年学校办成传授知识、传播文明的阵地,更重要的是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使老年人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倾诉亲情,增加友情,排解郁结,促进身心健康。
万祥的敬老传统是远近闻名的。为兴建老年学校,政府投资达120多万元,并且每年拨专款给学校。老年学校的彩电、钢琴、VCD、沙发套椅等许多设施,都是一些企业及私营业主慷慨捐赠的。民营企业主韩建华更乐善好施,自1992年以来,每年都要掏出数万元慰问乡村父老。
爱是双向的,政府、社会、学校关心老年人。老年人也要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政府。
各个班级也都以自己的办班成果回馈社会,如民乐班学员合奏曲目306首,多次赴镇敬老院及各村组织慰问演出。腰鼓队队员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在下村下厂演出中,她们以优美的舞姿、整齐动听的鼓声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好评。
江泽民同志指出:办好老年学校“有利于团结老同志,使他们寓乐于学,老有所为,实现他们继续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我镇老年教育,正是遵循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教学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因而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海 康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