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起,我在上海老年大学为老年学员讲传统文化,课程名之曰“中国文化”。我虽长期研习、教学古汉语,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实不敢说已经入门,更遑论登堂入室。我边学边讲,边讲边学,常常是用十倍、二十倍的时间来备一节课。两年下来,自觉稍有长进,但也感想良多。
中国文化课程的设计,我亦酝酿有年,最后定为三个板块:一绪言,二概貌,三原典。考虑到大多数老年学员未必确切地知道何为文化,因此在绪言中,首先讲了文化的一般意义和分类。我按照自己所接受的说法来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大体上可分为器用、行为、制度、观念四个层面,其中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又考虑到绝大多数学员还是在青少年 时代学过历史,因而又简要地讲述了中国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历程。
绪言部分较多的讲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希望能帮助学员了解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之处,了解文化传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国民性,学习用理性的态度全面地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以为家族文化、伦理文化、皇权文化、游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分。这样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批判地去传承,否则就会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进而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老年学员普遍反映,听了课打开了思路,对历史、对社会,有了新的视角。
传统文化实在太丰富了,如何让老年学员能有较为全面的印象呢﹖我利用传统目录学,以经史子集的结构来讲述。“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都是大家听熟了的名词,但究竟是什么,绝大多数学员并不清楚,因此极感兴趣。
经部先有个总说,然后逐一介绍十三经,最后是小学。每种经的介绍,大体分性质、作者、内容、价值等几个方面。史部按正史、编年史等十一个部分,有详有略地讲解,《史记》、《国策》等名著稍作展开。
子部的内容极多,用的课时与经部相当。从儒家到类书,分十四个部分,但不像经部那样以书为纲。如儒家,分先秦儒学、汉儒、宋明理学、新儒学等四个层次介绍。道家,还兼及道教。释家则分佛教基本概念、传入和发展、常见佛经等三部分。医家,在简介四大经典后,讲述中医学的重要贡献。小说家分析为笔记小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白话小说还包括短篇和长篇。传统目录学只收笔记小说,而未将戏剧收入。我在小说家后设了戏剧,介绍自杂剧、南戏、传奇到昆曲、京剧的发展过程,以及最著名的剧本。集部,只是分总集、别集和诗文评三部分,作很简略的介绍。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年学员觉得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对传统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课堂气氛来看,大家的兴致很高,不少学员还认真地在课后质疑。
中国文化原典,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谓原典,当是原创性的、长期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的典籍。我以为要了解传统文化,应当直接阅读原典。我选了八种原典:《论语》、《孟子》、《荀子》、《礼记》、《易经》、《老子》、《庄子》以及《韩非子》。每一种多则二十来段,少则四五段。阅读时,稍作字词训释、文句疏通,然后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力求帮助老年学员对原典的基本思想及其于后世的影响,有所了解。其中有关人生哲学的内容,很有益于个人的修身养性,老年学员尤其爱读。当然,我的选择未必得当,只是希望让老年学员有所接触,并能引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起初曾经有设第四部分——“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汉字”的构想,后来还是另开“说文解字”课程,专门讲述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该课程本学期已开讲,反响也颇热烈。
老年学员对传统文化是有感情的,也有了解学习的愿望。不少学员都认真做笔记,有的说要回家传达,要去教育第三代。学员的反应,对我有很大的促进和教育。“教然后知不足”。对于传统文化,我是越讲越感到无知,许多书还没来得及读,读了的也未必真懂了。我希望老年学员们和本文的读者,多给我批评指教,帮助我深入到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那时候,我的课也许会讲得比现在好一些。
(上海老年大学教师 蒋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