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次在沪公演,三位曾经生活学习在上海音乐学院年青的学生何占豪、陈钢、俞丽娜开创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世纪先河,将民间的故事化作爱情的千古绝唱,美丽的传说谱写成缤纷的五线音符,穿越时空走向世界神圣的音乐殿堂,成为西洋乐与中国民乐融合的典范。56年后的今天,《梁祝》作曲者之一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以社区居民的身份走进湖南社区,走进高雅艺术的大讲堂,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慕名而来的观众朋友们带来了精彩的《梁祝》的赏析讲座,源于美丽而动人的千古颂歌,化作翩翩起舞的彩蝶徜徉飞入人间,将人们带入一个祥和浪漫的至高境界。
4月24日,湖南社区高雅艺术名家大讲堂座无虚席,何占豪先生神采奕奕地在观众朋友们如雷的掌声中步入会场。何先生以“《梁祝》的创作背景与赏析”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解析这首享誉世界的名曲,启发在座观众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作品、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与领悟,共同推动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何占豪先生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在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958年何占豪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梁祝》走上舞台,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奏响了中国民族化交响音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乐章。
《诗经·周南·关雎·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何先生一边分段播放《梁祝》,一边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他谦虚地表示《梁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尹桂芳老师“娘子啊……”、“妹妹啊……”那富有韵味的唱腔带给他创作的灵感,明快活泼的“三载同窗”选段则融入了京剧元素。情之所至,语气、语调自然而然地化为音调,音乐随之流淌,拨动了在座所有人的心弦。
在现场互动提问环节,观众们与何先生热烈交流探讨。对于《梁祝》的演奏,何先生提出了衡量标准——演奏技巧的精准到位、乐曲情感的充分表达以及忠实于中国戏曲的韵味风格。
《梁祝》一一个凄美干古传颂的故事,以越剧音乐素材編写的小提琴协奏曲,
如今己列入世界名曲 Butterfly loves。湖南街道始终以“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核心价值,培育城市精神,增强社区归属”为理念,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引导社区居民走进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殿堂,提升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构建精致高雅、底蕴深厚的“湖南社区文化家园”,共享上海西区梧桐树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