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顺民意,这样的试运行伲喜欢!
——记浦东文化艺术中心外高桥分中心新气象
这是一次捡来的采访;两天前,太太告知慈善街69号大楼里周二有上海沪剧院来演出,我浑然不知,问过高桥文化服务中心也是摇头,更促使去看看!
门口只见“热烈祝贺浦东新区艺术指导中心外高桥分中心2013年迎新春联谊会沪剧折子戏专场在三楼多功能厅“小标志外,这里没有鲜花爆竹、大红地毯、大幅标语及不制作背景板。真是耳目一新!
1月22日1:30不到,400平米的演出厅内早已被浦东北片8个街镇浦东人坐得满满当当。为什么这样红火?原来这里已成为——
以戏叙旧的好地方:原来住在高桥高西村70高龄的柳先生与凌女士原来是‘戏迷’邻居,农村建制拆队后有10多年未见面。“今天会在这里碰头,想不到、真是有缘!“两人边看戏、哼着曲调边叙家常,最后留下手机号、新家地址,相约今后要带子孙多来这里。
以戏会友的好舞台:沪剧专场共有九出折子戏(表演唱),虽说是高桥沪剧沙龙承办,但是节目主持人徐女士来自洋泾街道;女生表演唱《芦荡火种办酒水》的4位‘老戏骨’来自沪东街道;浦兴街道张岚清唱《甲午海战》‘祭海’等。这里成了浦东北片业余沪剧演员会友交流舞台。为什么?就是分中心副主任倪为民在开幕词中说:“外高桥、洋泾本是沪剧西乡调的发源地。大家集聚是自然的使然!“
观摩学习的好场所: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最年轻的王森与钱莹都不满20岁,演出的《庵堂相会》行路搀桥,令台下肃静,细细品味过桥舞蹈般的做工、博得热烈长久掌声;在观众强烈要求下,再演出了《碧海青天夜夜游》赠玉兔,戏路与前者完全相异,在稍与乐队对口起板后,马上投入角色。形成穿古装演现代剧的新戏路。“正规路子和业余选手的水平真是两样,他们唱起来‘糯’、举手抬足‘轻’、‘瓢’,就是两样。:”高桥沪剧沙龙的老陆评价到位。
戏骨献艺的好辰光:高桥沪剧沙龙负责人顾国娟、顾慧英联手演出的《露香女》一张契约;高桥沪剧沙龙崔鸿明两次出场,首次与3位同行演出《妓女泪》求亲家。其后在与顾国娟、顾慧英表演他们的保留节目——《罗汉钱》相争;相亲;《深秋的泪痕》相见恨晚,演出时完全可以看出看出高桥沪剧沙龙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唱功、中西合璧、16人组成的乐队配戏水平。他们都说:“演得过瘾!”
学艺求教的好机会:压台戏是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团长洪立勇与高桥陈凤英戴着‘刑具’搭班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密室相会,大段唱功显示了演员的真实水平。演毕,陈凤英深有体会说:“我浑身冒汗就怕跟不上,拼着命唱到底,一场戏胜过苦练十年功!值!”
浦东艺术指导中心在中心区域,为满足南北片的群众精神文明生活需要,他们在南汇新镇及这里开设‘分店’,“外高桥分中心的试运行,会有这么大的社会效果,是我未所料及的!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效果!今后每周二继续开戏曲专场,每周日开设国剧——京剧专场,春节也停不下来了!”分中心副主任倪为民欣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