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已初步建成市、区(县)、街(镇)、居(村)委老年教育四级办学网络。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总工会、市退管会通过办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的途径,把老年学校办到退休职工身边,让他们就近入学,为提高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和入学率,发挥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学校成立《加强老年教育,让更多退休职工就近入学的方法和途径》课题组,对近几年探索的走合作办分校的道路进行调研,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历史文献资料查阅、座谈、专访及对七所分校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
一、 调查基本情况
(一)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历年招生情况
1、分校招生班级和学员人数(次)的主流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1年春季招生班级25个、学员416人次,发展至2006年春季招生199个班级、学员4304人次。
2、分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办得较好和发展快的有四所,处于维持状态及有所萎缩的有三所。两头差距甚大。
(二)对599份问卷的统计分析
1、学员性别结构
男112人,占18.70%;女487人,占81.30%。分校男女学员比例失衡,与总校同样存在吸引男性老人入学的问题。
2、学员年龄段分布
分校学员年龄段在60岁以下的占58.60%,这表明学员在校就读时间可相对较长,有利于分校的稳步发展。
3、学员文化程度
分校学员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占80.27%,略低于总校学员的学历。
4、学员退休前职业
分校学员是企业员工的占62.56%,这个比例体现了工会系统办老年大学的企业职工居多的特性。
5、学员到分校学习时间
分校学员的学习时间在1-2年内的占69.78%,新学员人数占有相当的比例,大大超过总校新学员人数的比例。这表明分校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6、学员参加分校学习的动因
在学员参加分校学习动因的多项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离家较近,占39.38%,另一项是出行方便,占20.37%,两项合计占到59.75%,这说明就近入学受到退休职工的欢迎;另外排第二位的是教学质量高,占38.56%;朋友和同事推荐占20.87%。这两个数据表明,市退休职工大学注重教学质量的声誉为分校赢得一定生源。
7、分校学员到校学习使用的交通及所需时间
分校学员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校学习的分别占35.89%和25.71%,两项合计为61.60%,乘公交车的占35.23%;路上所化时间在一刻钟以内的占34.56%、半小时以内的占41.57%,两项合计占76.13%。这两组数据证实了市退休职工大学办分校办到退休职工身边,确实方便了老年人就近入学。
8、七所分校合作情况
市退休职工大学从1994年起至2003年,先后与复旦大学、沪东工人文化宫、浦东新区工会等单位合作办了七所分校。其中,2001年市总工会、市退管会领导提出发展分校的指示后,至2003年共办起了六所分校。
二、 调查结论与思考
(一)市退休职工大学合作办分校,体现了整合教育资源精神,在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中,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市总工会、市退管会领导根据市退休职工大学设在市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大厦内,地处闹市区,并结合近几年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东西南北中,建立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要把退休职工大学办到退休职工身边,让更多的退休职工就近入学”的要求。市退休职工大学根据这个精神,从2001年至2003年,利用工会职工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等资源,先后与沪东工人文化宫、浦东新区退管会和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工会、金山石化街道(原上海石化总厂工会)、静安区工人俱东部、普陀区退管会、市总工会好事服务中心等工会系统的有关单位,采用不同形式的合作,创办了六所分校,加上原有的复旦分校,形成了一支社会办老年教育的力量,受到退休职工的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利用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文化活动中心的教育资源举办的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不仅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了“有力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特别要加大统筹各类成人教育资源的力度,充分发挥上海教育资源优势,让市民就近方便地获得学习条件”(注1)的精神,推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调查反映各分校已取得共识,合作办分校是退休职工就近入学的有效途径,是丰富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实事工程,因此必须坚持办下去;困难再多也不能不办,而且还要办好,否则没法向退休职工作出交代。
(二)各级工会和退管会支持老年教育是办好分校的有力保证。
近几年,市退休职工大学办分校都得到了各级工会和退管会的大力支持。首先,市退休职工大学办分校得到了市总工会、市退管会的有力支持。分管领导十分重视老年教育,把办分校看作是为退休职工办实事,亲自与有关区县工会、退管会联系,商议合作办分校事宜,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在管辖范围内给予经费上支持,为每一所分校下拨一定资金,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其次,分校合作方的工会、退管会领导也很重视老年教育。如沪东工人文化宫把与市退休职工大学合作办分校的场所,同经济承包指标划分开来考核,作为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支持,并组织宫内有专长的职工(如工人歌唱家叶莺等),担任分校的声乐教师。第三,分校合作方的负责人,尽可能地把白天空余的教室或设施,调拨给老年教育使用。这种低费用(甚至无偿)的教学场所,有力地保证了分校办学开班之需,是发展分校教学规模的根本保证。如沪西文化宫领导表示将以往工会培训教育的场地,无偿提供给老年教育使用。
(三)特色课程是吸引退休职工就近入学的有效方法。
分校要保持办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必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和特色课程作支撑。如沪东分校,该校尽管地处四个教学条件优越的街道老年学校包围之中,但凭借声乐、舞蹈等几门主要课程师资力量强、特色明显、教育质量高及办学人员的亲和力,赢得了办学声誉,使老年人近悦远来。2006年沪东分校春季招生创历史新高,达723人次。
为什么街道老年学校收费低,但老年人却选择上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究其原因是老师素质、教学质量、办学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分校发展不平衡,挖掘潜力有作为。
造成七所分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1、分校领导对老年教育认识的差异;2、缺少优秀的专职办学干部和授课教师;3、开设的课程缺乏竞争力,使生源逐年不降;4、搞老年教育需要经费补贴,但分校自身力不从心。调查的另一面反映出,除复旦分校紧缺场地外,其它六所分校都有办学场地,而且有的潜力还很大。这些分校在其主管单位支持下,通过资源共享所获得的教学条件都很好,教室宽敞,数量多,功能齐全,设施好,有的是一流的。
三、 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调查的结果和结论提供的依据,拟对加强老年教育、让更多退休职工就近入学的方法与途径、以及进一步办好分校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为推进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作贡献。
市总工会、市退管会创建市退休职工大学及发展其分校的举措,体现党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是社会各界开展老年教育的一个亮点,由此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知名度。这是工会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群众团体所挥发出的积极作用。
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进一步搞好老年教育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加强宣传的力度,通过传媒向各级工会、退管会干部宣传合作办分校,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使各级工会、退管会干部切实增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关爱老年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争取把老年教育纳入工会工作的议事日程,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尤其是要得到文化宫、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把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巩固和发展市退休职工大学合作办分校的成果,以促进整个社会对老年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让社会力量办老年教育之花开遍全市,为推进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作贡献。
(二)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快市退休职工大学分校发展的步伐。
上海工会系统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培训(活动)中心等教育资源遍及各区县,有的街(镇)工会也拥有一定的文化阵地。在社会各界中,这是一支强大的教育资源力量。其特点是:1,教育场地在一般情况下,晚上利用率较高,而白天较空闲。这种场地使用出现的时间差,为开展老年教育提供了有利机会。2,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培训(活动)中心等教育机构,拥有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有的是出类拔萃的名家,涉及文化领域的诸多方面;有的开出课程后很受老年学员的欢迎。3,工会、退管会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多地处市、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属黄金地块。
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在“有利于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方便退休职工就近学习的精神指引下,各级工会、退管会从上到下要对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在上级部门的牵头下,与市退休职工大学合作,通过协商一致,实施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办分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在本市工会、退管会系统内,建立起”东西南北中“遍及全市的分校网点。
(三)增进沟通,增强交流,巩固和扩展分校的办学成果。
调查显示,七所分校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如何巩固和扩展分校的办学成果,使各分校教育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认为,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对分校主要领导的考核激励机制。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教育也应引进竞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虽然目前老年教育还在讲奉献精神,但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利于老年教育的发展。不少分校的主要领导都不同程度接受本系统上级部门的经济考核,而老年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未列入其考核指标。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尴尬局面,分校要搞好老年教育,就要从别的盈利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这就带来了压力,支持越大压力就越大,因此成了逆向效应,分校责任人有时不得不顾此而失彼。原本是一件实事和好事,因未列入考核指标而不能做好做实。所以有必要将老年教育纳入考核范畴,给予奖惩。推行此事,需要分校合作双方主管领导部门增进沟通,达成共识。这对巩固和扩大分校办学成果十分有利,应早日纳入议事日程。这样做不仅能起到激励作用,而且有利于分校领导和专职办学干部人员的相对稳定。
2、进一步增强总分校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①完善总校与分校校长及教务长每半年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使之正常化。
②设立总分校日常工作对口联络制。
③总分校要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
④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⑤积极开展总分校学员第二、第三课堂活动。
3、筹建上海退休职工教育发展基金。调查情况表明,近几年合作办分校,市退管会都给予一定的投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推动市退休职工大学发展分校的进程,进一步加强退休职工的教育工作,我们认为有必要筹建上海退休职工教育发展基金。首先,充分发挥市退管会“银发艺术团”、市退休职工大学保健服务队的社会作用,集中优秀人才,做强做响这两个品牌,积极为社会服务,努力赢得企业的支持和赞助;第二,争取市总工会、市退管会系统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市总工会每年能否从职工教育基金中支持一点,市退管会能否每年投入一点,同时能否争取基层工会、退管会赞助一点;第三,总分校能否在师生员工中,向经济条件好的、有爱心的、肯捐献的募集教育发展基金;第四,通过正常渠道向市财政要求拨款,充实教育发展基金,帮助总分校解决持续发展过程中自身难以解决的经费问题,对总分校教学成果展示交流和学员联谊团队活动提供经费支持。教育发展基金要制定使用细则,实施统一管理,保证经费公平、公正、合理使用。
(上海 朱经荣 盛 训)
参考文献:
1、沪委发2006年2号文件;
2、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老年大学》2006年第7期,《坚持全面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提升科学素质教育》作者张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