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退休后的老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已成为时尚,这是满足一定物质生活水平后,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学习的门类,又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国画为最是老年教育中的热门。
老人在求学过程中,刚开始碰到的难题是选择什么课程,拜到哪位老师的门下,往往听朋友或亲戚介绍对某课程某老师慕名而来,及学了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不太适合自己或听说某老师好,又去增加或改换课程。曾见有一位同学每一个学期换一门课、一位老师,几乎把学校内设置的山水、花鸟画老师都学遍了;也见有些同学同时学山水花鸟,且同时学几位老师的花鸟画课或水山画课,乐此不疲。有的上午在某学校上一位花鸟画老师的课,下午又赶到另一学校去上另一位花鸟画的课;有的上午学花鸟,下午又学山水,中午也没有休息,弄不好上课时就犯迷糊,打瞌睡了。
有的同学,悟性高,可以从多种学科中相互借鉴、启发,相互融合渗透,进一步提高技艺,但也有的学员,多学课程后,精力有限,且每个老师有其不同的画风技法和教学特色,学了各种画法,反而不知所措,收获不大,甚至有的因疲于应付而导致身体健康欠佳。
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的认识、经验、技艺水平、对老年人的认知、指导思想以及教学态度等等的不同,而各有千秋,如有的老师强调打好基础,要学员系统地学习基本功。教山水画老师就从基本的山、石、树入手,介绍各种画法,临摹各种画派,这样反复练习了六年后,有的学员自己连一张画也不会画,只会临摹。对此,有的同学认为找到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基本功学好了;有的同学反过来埋怨浪费了他们的老年生命,教课在“磨洋工”。又如,教花鸟画的老师要讲结构、生长规律、特点、造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株花到多株组合,再到不同花相互辉映,再配以不同的鸟昆虫,再讲写意、兼工带写、工笔、没骨画法等等,老师深怕讲少了,对不起学校和同学,同学们反映老师画艺水平很高,但太难学。
也有的老师并不推行上述学院式教学,而着重在培养同学的乐趣,如有一位老师,教了不到两年,他就让班级同学分组联合作画,师生互动,各组独立构思创作一幅颇具独自风格与内涵的山水画,各组有一位同学把分散的个体连成整体,最后由老师指出其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再逐一修改、补充、润色,这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中充分体验创作画品的乐趣。
看来,认真教学的老师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着重打好基础,从培养学生的扎实功力着手,推行系统、规范的教育方法,对学员成才寄予厚望,可是在短期内是难以奏效的;一类是快速法,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员的学习乐趣,却不太着重系统、深入、规范。
这两类教学方法到底哪一种好呢?其结论不可能绝对而是取决于教学互动,不同学习态度、文化底蕴的学员可能偏爱某一类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校内可多元共存,以适合不同类型同学的需要,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也是一样的,取决于教学双方。
每个学员由于其社会经历、文化底蕴、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经济实力、生活态度等等的不同,对待老年学习的要求和态度是千差万别的:
●认真学习,珍惜晚年生命,希望脚踏实地学一些,因此刻苦、执着。
●虽有兴趣,却不愿下太多苦功,学习浅尝辄止。
●实为消遣,上课听过算数,不求甚解,也极少习作。
●来校结交朋友,更注重学员间的联系交流。
●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希望生活更丰富多彩,能怡养晚年,学后自娱自乐,他们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爱好完全出自他们的真性情,觉得参加老年学习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但决不勉强自己做力所不及的事,而是怀着从容的心态适度的、愉快地学习,不追求多,不追求速成,也不追求成名成家,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是具有真性情的人,我推崇这种态度。
为了使老年人能在老年教学中促进健康而获得快乐,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与读者共切磋:
一、夕阳西下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也做不成多少事,画了几十年画的人也未必个个都成为“大家”或名家,何况老年人的大好年华已贡献给社会,剩下的时间应留给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但毕竟来日无多,在教学中不能过多强调打好基础:如有的山水画老师,跟他学两年传统画法打一点基本功,是很好的,再去学现代派画法也可以学了。鄙见要学六年临摹对老年人未免为时过长。
老年人自己也应善待自己,不必依然活得那么紧张匆忙,过于劳累,力不从心。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什么“野心”或雄心壮志,只为自己高兴而学习人生的一切美好事情,其幸福,融在追求的过程中,学画的过程就是愉悦,能创作出一幅画的价值,就是创作时间的陶醉和满足。
二、老年从容
光阴似箭,只是对于忙人而言,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样便会使人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几乎没有喘息的功夫,学的课程太多,就会觉得时间不够支配,练习作业无法完成,心情反而觉得累,过劳成疾悔之晚矣,我们已经很痛心地看到有的同学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有人比喻人生三个阶段:少年是青草,在春风里快乐地歌唱;壮年是楠树,冲霄凌云傲蓝天;老年是苍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容是成熟美、智慧美,理智是从容的底色,从容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理智地取舍,适度地学习,是从容之本。
三、互动条件
老年人是历史,可一页一页地翻阅,是啊,老年人虽历经沧桑,但有着几十年的社会历练、文化积淀,有经验、有见识、有悟性、有理解力、有表达力,更有各自的专业知识。有的老师讲得好,“你们来学我的绘画,但你们却是我各行各业的老师。”这各行各业的知识、技能、经验,也决定了学习绘画的悟性和独到之处。这是与少年学习不同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学互动的先决条件。现在上课绝大部分是听、看老师的画作,不妨让同学自己互评习作的长处,不过,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易于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不妨让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教训,互相促进。不妨提出一些命题,让同学事先收集、准备,在班上互相交流,这样也可培养大家的交流能力,等等。
四、文化素养
文化是什么?龙应台(作家,曾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简要归结为: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朱杰人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它追求事物的各种关联,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
国画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素质的底蕴。曾见报载陆一飞先生文,回忆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急需聘请一位山水画老师,要兼有文化修养、又能写好书法的。看了陆俨少先生的杜甫诗意画册后,认为陆的画、字、跋并称三美,决定聘陆任教。可见文学修养是和绘画密不可分的。对老师这样要求,我们老年学员当然也应这样要求自己,在学绘画的同时,要多读书,努力提高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互动。
五、信息互动
学校可详细介绍每门学科老师的画派、画风、特点,擅长以及教学方法等等,在报名时可设导引或咨询部,为报名的老年人详细介绍欲了解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参加学习的条件,教师的特长和教学方法和学制设置等,以便于教学双方互相更适合,更便于开展互动教学。
如能利用电脑技术,有关信息可储存于电脑中,学员只要触摸电脑屏的相关部位,即可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让我们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结出国画老年教育的丰硕成果,让传统的中国文化瑰宝更加辉煌灿烂。让老年人在学习和弘扬中国文化中获得乐趣,促进老年生活的健康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