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嫦娥一号卫星第3次变轨成功,这是它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完成后,“嫦娥”离我们的视野更加遥远,它运转的轨道由远地点的7万多公里一跃上升为12万多公里,运转的周期也由24小时增加到48小时。
将绕地球转最后一圈
按照嫦娥一号的预定轨道,昨天的这次变轨完成后,已经绕地球转了6圈的嫦娥一号,将开始围绕地球转最后一圈,这最后一圈的椭圆轨道周期为48小时,近地点仍保持600公里不变,而远地点则由7万多公里一跃上升为12万多公里。
创我国卫星飞行纪录
12万公里这一数字将开创我国航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纪录,此前在“双星计划”中发射的探测器曾到达约8万公里的最远距离。卫星在这一轨道上,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等进入绕月轨道后再将数据传回地面。
明天开始真正奔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下一次变轨(也就是10月31日执行的第4次变轨)非常重要,直接关乎嫦娥一号探测任务的成败。因为10月31日,嫦娥一号将实施第4次变轨(第三次近地点加速),理论上是把远地点绕到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这将是‘嫦娥’真正开始奔向月球,由于这次加速变轨具有‘唯一性’特点,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理解成‘过了这村没这店’。”
市民肉眼恐难觅芳踪
“嫦娥”越行越远,普通市民在地球上能够看到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由于还有最后一圈绕地旋转,能否用肉眼或望远镜看到嫦娥的倩影,天文专家们心里也没有底。
昨天凌晨,北京天文馆的几名专家奔赴昌平区禾子涧村开始了“夜寻嫦娥”之旅。但遗憾的是,守候了一晚上,也没有亲眼目睹“嫦娥”飞临视线,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有‘嫦娥’飞行的明确轨迹,知道它几点几分会经过什么地方,但卫星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而且越来越远,估计以后能看到它的机会很少了。”
晨报记者 王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