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先生在《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06年第三、四期合刊上发表的《“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下简称“三动”)——老年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思》一文,在上海老龄大学的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它对进一步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具有超前性的导向和示范性的启示。根据上海老龄大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又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查询校史档案等方法,对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我们作了一次实证研究。
一、 教学概况和师生特点
上海老龄大学创建于1989年,已度过17个春秋。现有教师86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31人,其他专业职称25人。他们的年龄60岁以上52人,60岁以下34人,最长为83岁,最轻为24岁。他们从事老年教育的教龄平均约为10年左右,最多为16年,最少为1年。与普通的高校和其他职业学校相比,他们从事老年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都是从上海各高校或书画艺术领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拔尖人才;其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他们多半年事已高,离退休后仍愿为老年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不计报酬待遇,对老年学员有一颗爱心;其三,有教学相长的心理需求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其四,有以诚相待的平等态度和以心换心的友情交流。因此,这些教师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教得很耐心、很细心,十分注意教学方法,而且在人格上非常尊重老年学员,和老年学员结下深厚的情谊。
上海老龄大学现有学生3323人,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60多岁,最长为93岁,最轻为45岁。他们原来的文化程度硕士7人,大学905人,大专865人,中学1534人,其他9人,大专以上的占54%,他们进入老龄大学学习的学龄平均7年,最长的有16年,最短的半年。这些年过半百以上的老年学员,与年轻学子有以下不同的特点:其一,他们多半生于忧患,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离开工作岗位后渴望学习的心情尤为迫切,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其二,上学没有谋职、谋财、谋位的功利目的,而是按各自的兴趣爱好,拾遗补缺、更新知识、促进健康;其三,记忆力虽差,但理解力和判断力较强,且有尊敬老师、爱护老师的品格;其四,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令人愉悦的事。在老有所学中,得到老有所乐。
研究老年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对教和学两方面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作以上调查和探讨。
二、 教师启动和主导作用
教师对于老龄大学来说,“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知识和才华、形式和方法,是吸引众多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根本原由。原华东师范大学卓宗亮教授,在老龄大学英语班从教14年。他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千方百计让老年学员学得开心!只有开心,才能真正学到英语。怎样使学员学得开心呢?他是从多方面加以启动的。他用的教材是《走遍美国》,这套有26集78幕的连续剧,其中祖孙三代的情景对话多,语言特色各不相同。他根据老年学员视力、听力、记忆力衰退,接受信息比较缓慢;但理解力强,有耐心和责任心等特点,以及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有很大差距,就设定最基本要求的底线,又为要求高的学员提供相应的机会。首先,他启示每个学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英语需要“高投入”,有“高风险”,当然学得好,也有“高回报”。作决定前要三思,选定了就要坚持,心血来潮参加英语班,一遇困难就放弃,就是很大浪费;其次,每堂课他都制作一些有关背景知识的幻灯片,以加强学员的视觉冲击。既引起大家兴趣,又留下深刻印象;第三,他经常结合课文,给大家画非常有趣的图画,如讲到剧中人物的毕业典礼时,除说明毕业是人生旅途的一站外,还画了学士、硕士、博士三张图,从不同的袍、帽兜、学位帽和穗子来区别不同学位的标志,具有形象的直观作用;第四,口语体的《走遍美国》语言特色很强,他常常教学员唱英语歌、欣赏经典音乐,帮助大家领悟语景和语感。使学员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歌,和在电影《一曲难忘》中欣赏到的音乐,难以忘怀,从而对学英语兴趣盎然;第五,他每次在课堂上选若干典型句子与学员探讨,在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水平。
老龄大学教龄最长的吴海红老师,她能把深奥复杂的、枯燥无味的医学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启示、启动,变为简单易懂的科普常识,引领学生走出误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把健康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提问式。根据老年学员有多年患病的经历,有丰富的经验,通过提问,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扬他们的长处,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二)比喻式。把医学上某些术语或名词,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易懂易记。(三)示范式。对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多发病,不少学生都有亲身经历和体会,在课堂上就请患某种病的几个学员自己讲发病的经过、症状、治疗、效果等,然后再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形体表现式。有些疾病的名称和症状不易记住,如帕金森氏病在老年中也时有发生,但较为陌生。通过形体表现,把这类病人走路的样子和手指的颤动,用比较夸张的动作来展示,常常在赢得哄堂大笑的同时,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高级教师曹琪,曾为老龄大学首开老年写作班。她认为教师启动,启是启发、开头,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启动下,师生互动是必然的,学生自动也就必不可少。要做到以上“三动”,必须遵循五个教学原则:(一)启发式原则。课堂教学不要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而要启发、引导、疏通,为师生互动创建良好条件;(二)和谐性原则。老年教育的师生之间关系,不同于普通教育,他们是同志,是朋友。学生选课听课都是自愿,教师讲课不是强制的,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三)教学相长原则。老年学员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理解力、判断力较强,但缺少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理解,教师在满足他们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可从中吸取很多精神的营养,相互取长补短,各得其所;(四)趣味性原则。趣味是激发老年学员潜心投入学习、坚持学习、引领入门的有效激素,也是老年教育愉悦性特点决定的必要方法;(五)反馈性原则。教师在制定、修改、执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的放矢,随学生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经常、及时掌握学员反馈对学习需求的信息,才能牢牢把握教师启动的闸门和开关,受到学员的欢迎。
上海老龄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启动是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模式,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的作用,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需求;把智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启动主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教师的内功和敬业,取决于教学计划的明确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也与老年学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无关系。
三、 师生互动的转化作用
上海老龄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老年学员构筑了“三个课堂”的学习平台。第一课堂,即课堂教育,是办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即各类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即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是检验教学的社会效应和展示学员成果的平台和窗口。师生互动,包括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不仅体现在第一课堂,更体现在第二课堂的种种课外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大舞台上。其突出的效果是,使教与学的关系,通过量变的过程,逐步由教向学转化,把外在的知识、技能、理论转为学生内在的、经过消化的知识营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品质。
第一课堂在教师的主导、启动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呼应下,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转化作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则从更广阔的领域里,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师生互动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一技之长。上海老龄大学的第二课堂蓬勃兴起,茁壮成长。自1994年至今,已有11个社团组织坚持开展定期的活动,并不断向第三课堂延伸和扩展。
这些社团组织都制定了社团章程,明确社团性质是师生自愿参加、民主自治的群众性组织,旨在增进联谊、切磋技艺,达到学为结合、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如摄影联谊会,已成立12个年头。会员们为了追求摄影艺术真谛走到一起,在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活动中,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服务社会,取得较好的实效。他们的活动方式和主要经验是:(一)每周进行摄影作品交流和老师点评,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使会员们的摄影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创作出许多有鲜明主题、丰富内涵、构图精湛、光影优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佳作;(二)定期举办“摄影艺术讲座”,聘请市里摄影艺术造诣深,又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摄影家作报告和辅导;(三)每月在校内按期举办影展,进行作品点评;在此基础上,向校外开辟影展基地,一年来,他们先后在静安公园展出会员作品共有35期,为社会增添一分美;(四)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创办“银色视觉摄影室”,优质优价为本校师生拍摄各类艺术照,既锻炼提高摄影技艺,又产生经济效益,取得师生好评;(五)先后两次组织会员赴川西和江西婺源采风,用镜头凝聚人民多彩的生活,反映祖国娇人的江山,取得创作的丰收。从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学而有成、学而有为、学而健康的快乐老人,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几年来在参与全国、全市举办的各种影展、影赛中频频得奖。
上海老龄大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师生之间已建立了互尊互爱、互取长短、互通心灵的良好关系,为师生互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关系,不同寻常。花鸟画班的杨鸿玉老师年龄比学生小,他在开学时就真情地说:“我们之间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我们是朋友,是兄弟姐妹。”班上有一位年近90岁的老学生,杨老师更是尊重他,并且说:“您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年长的学生,我敬佩您。”而学生们对他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尽心尽责地从教10多年,并主动辞去有权、有丰厚报酬的厂长职务,集中全力搞好老年教育,深为感动,称他是一位有品位、有艺术修养、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好老师。有学生问杨老师:老龄大学报酬微薄,又很辛苦,您放弃高薪,值得吗?他淡淡一笑说:“如果为了报酬,我就不来这里授课了。”他还动情地说:“看到您们老同志那种珍惜光阴、热爱生活、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精神,更增强了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愿为你们真情付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在其他各个班级,也比比皆是。
老年心理保健班的茅耘老师,在与老年学员的心灵互动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她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安排三分之二的时间,系统讲解老年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多种方式生动活泼的互动,并把它贯串在每一堂课中。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她认为动则通,动则融,动则旺;动是畅通心灵之桥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她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从互动开始,安排了别开生面的同心圆、排座位、构建快乐和谐的学习新团队。让每个学生站起来自报家门:姓名、年龄、介绍自己的爱好;然后按年龄编组,同龄人结为同心圆,坐在一起;按爱好分别命名为“玫瑰花”、“永远的花季”等等;并为每个学生制作卡片,写明姓名、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个性爱好等。她在讲解老年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不时安排学生做心理游戏,并以案例分析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的认同程度。敬老节又与学生一起到静安公园组织联谊交流活动。班上有个老学员突然丧夫,痛不欲生,茅耘老师带了鲜花和盘子前去看望,并教给她心理调适的方法,真是“雪中送炭”。
四、 学生自动的后继作用
学生自动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每一个阶段,也是三个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地位的充分展现。这在老年学员尤为突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在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心理需求趋势下,保持持久的旺盛和高涨,而且随着兴趣的日趋浓厚和成果的不断涌现,在竭力张扬个性中得到升华,最后达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动后继作用的目的。
上海老龄大学“古诗词习作与赏析班”的吴克良,早年参加革命,长期吃的是化工专业饭,无暇顾及心中喜爱的唐诗,为圆青春梦,离休后就一心钻进了古诗词班学习,从不懂平仄押韵、五言七律,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自己的苦苦探索,以学习主人的态度,自学王力的《诗词格律》,而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在校内发起组织诗社,不仅自己诗歌创作硕果累累,而且耐心指导班上的同学。迄今他已写了100多首诗,相继发表在《上海诗词》、《上海中旅报》和校报上。吴克良不仅学诗、写诗,还将自己创作的体会、感受教给诗词爱好者。他在连任三届老龄大学诗社社长期间,每两年出版一本《遐龄吟草》诗集,迄今已经出版了四集,把同学们多年来的习作选编成册,深深吸引了校内外的诗词爱好者,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真正做到“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造”。学员沈碧娟自1998年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上海老龄大学学习。在自觉、愉快的心情和持之有恒的精神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历史文明积淀的成果和中华文学瑰宝的灿烂明珠,不断完善自我;她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热情,在能动的学习中,笔耕不辍,每年都有10多篇文章发表于报刊,还先后出版了《纯真童年——亲情和爱的笔记》、《第二个春天》、《岁月留痕》三本书,有40万字,这也充分体现沈碧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后继作用。
像以上这样学生自动学习的个案例证,在上海老龄大学举不胜举。山水画创作班的学员王咏菊,多年来,她在寒暑假中,也自动借社区老年活动室,和学员们进行作品交流,请学员上台讲理论、剖析历代名画家在画艺上的特点,或组织学员相继当场挥毫献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动精神,从而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少学员在全国书画展、市级区级书画展频频获奖,有的还在社区当了老师,把学到的知识普及到基层群众中去。这都是“三动”教学模式结出的硕果。
上海老龄大学本课题组 沈 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