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教育是一个改变老干部学员的过程。老干部大学一方面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帮助老干部发挥自身特长,为社会和家庭再创价值。经过实践,老干部大学有以下一些教育效果:
1、唤醒“时间观概念”;
老干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会有一段时间对“时间”的感觉不适应:该“上班”的时间他已不需要上班;该“休息”的时间他早就“闲着”。久而久之,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直至失去“时间”观念。进入老干部大学以后,“时间”又回来了:今天下午要上“古文”班,明天上午要上“书法”班;星期三要参加“国际形势报告会”,星期四要参加“健康讲座”……这样,老干部的生活有了规律,生活情趣也提高了。
2、催发“独立意识”;
不少老干部缺乏独立意识。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角色转变为“配角”,一切听从别人摆布。老干部大学通过各种课程教育,唤醒老年学员的“独立意识”,教会他们对自己负责,担任生活的“主角”。自我保护、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例如,老干部大学的班长、班委会都由老干部自己担任,他们在校方和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学术讨论会”、“联欢会”、“读书会”等,在各种活动和组织中担任“主任”、“主持人”、“委员”等角色,能够独挡一面地发挥自己各自的作用。
3、强化“亲众情绪”;
中国有句古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融身于集体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要能够融身于集体,首先自己要有“亲众情绪”,对他人有爱心。老干部大学是个社会大家庭。学校里的集体学习、集体讨论、集体活动、集体研究和集体荣誉不断强化每个学员的“亲众情绪”,营造了一种“众乐乐”的融洽气氛。老干部在这么一个团结和谐、进步向上的群体里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有效地平衡心态,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融洽了人际关系的。
4、激发“创造动力”;
1992年10月,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老龄问题宣言》。《宣言》提到:“全世界发生史无前例的人口老年化现象,要鼓励老年人发展在其养家糊口的年月未能发展的社会、文化和感情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经过近二十年的老年教育,我们的老干部真正成了“社会的财富”,发展了他们以前从未有的“社会、文化和感情能力”。如在上海“申博”成功后,老干部迅速提出“争做可爱的上海人,争做可敬的老干部”这个口号,以老干部特有的精神风貌积极支持政府“办博”。又如,在浦东新区老干部大学,学员自己创作自己出版了一个文学作品集《绿地文学》,文学集的作品有思想有内容,不乏艺术性,得到社会的好评。著名社会学家于光远先生读了以后兴奋不已,欣然题词:把我们祖国大地建设成美丽的绿色家园需要办好象“绿地文学”这样的刊物。同样,很多学员把在老干部大学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组织“关心下一代协会”,“精神文明宣传队”等,开展环境绿化、科普讲座、读书辅导等公益活动。老干部大学学员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5、刺激“消费欲望”;
2002年4月8日至12日,第二届世界老龄化问题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由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和老龄工作,我们的老年人将有条件更好地享受幸福生活。问题是老年人如何“享受”?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国的老年人奉行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这些观念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而在国民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生产日益丰富,老百姓收入日益增长的今天,这种保守的消费观念已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经过老干部大学的学习,许多老干部有了新的消费观:为了发展自己的举爱好,学摄影的买起了数码照相机;学时装表演的添置了时髦服装;学电脑的舍得花钱上网;学书画的自己出资办“个人作品展”。在此基础上,他们经常集体旅游,搞生日舞会和同学聚餐等活动。只要自己感觉好,他们就舍得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