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与老年书画
(杂感录)
1 “第三年龄大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老年教育机构或场所——老年大学,国际上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 我国虽然有‘活到老,学到老” 的古训,但多半是指“自学”、“ 自修” 而言,並没有产生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机制可循。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也出现了这个新生事物,有识之士开始兴办老年大学,此举很快得到社会各界响应,各地风起云涌,发展迅速,门类诸多,办法多元。就社会层面而言,有省市办、有区县办、有社区办。甚至各行各业,有条件的地方也都办起不同类型的老年大学(学校),我国真正的终身教育体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对老龄人群而言,无疑是福音;对社会发展而言,是进步;对构建社会稳定、和谐环境,提供了保障。
2 老年教育服务“均等化 ”
世界上不止我们一个国家,也不止我们一个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50以上的女性,60岁或65岁以上的男性,佔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发展趋速。这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许多亟待妥善解决的实际问题,政府也相应设立了管理和服务的专门机构,其中老年教育一项,先进国家起步较早,我们也在急起直追。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摸索和创造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一整套老年教育的体系与讲实效的路子,我们已经和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老年教育,是社会需求;老年教育,也是社会责任。说社会需求,主要是站在老年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无数老年人,从工作和服务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闲代替了忙,从中心退向边缘,这个转換,许多人一下适应不了,希望自己能再“忙”起来,再充实起来,老年教育,是使老年人再次充实起来的好路径。说是社会责任,是站在社会管理角度。社会发展到老龄社会,社会与政府承担疏导和解决老龄社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之义务,所以老龄教育,和其他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事业,主要投入应由政府埋单,这样的定位是准确的。当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重视了老龄事业的公共投入。但在另一方面,如老龄教育的消费上,也还有不少被忽视的地方。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老年的个体需求,被不适当夸大,也被作为商机在利用,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老年教育方面也有产业化、商业化的弊端,有的变成了“创收”项目,这恐怕与国情、民情是不符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可以也应该关注老年教育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就是“教育公平”问题。老年教育,事关大局,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如今,又是处在启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期,努力拓展老年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笔者希望的是政府应多多出台“惠老(民)” 政策与措施。
3. 老年教育的核心是“老有所乐”
早在“十一五” 规划时,对发展老年事业就提出一个总体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这恐怕至今还不过时,当然其内涵与外延方面,隨着各方面的发展,也肯定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年前就有“多办老年大学,办好老年大学,抓好老年教育” 的提法,如今也沒过时。三句话,第一句,多办老年大学,就城镇,恐怕问题不多,达标了;第二句,办好老年大学,由于“办好”的标准和目标是相对的,而且是在动态中发展着的,所以很难用一二句话来评估,只能说在进步,此为一,其次,根本的标准是与社会现状相适应,关于这一奌,还有不少尚待解決的问题。不过,无论如何,老年教育,是实现老年事业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一环。24个字的总体目标,笔者以为,就是指老龄人群的整体性生活质量,其中涵括了两个基本层面:物质的与精神的。就城镇老年而言,在物质方面,比如生存、生活条件,医疗、健康条件,除了一些特殊人群外,大多数由于政府一些关于老龄的普惠性政策,正在不断落实,所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保障。而在精神这一块,在人文关杯这一方面,目前还不容乐观。而多办老年大学,办好老年大学,把老年教育搞好了,或许就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就能丰富和全面提升老龄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24字的目标,后一半12字,应该是与老年教育密切相关的。“老有所教”, 这个“教”字,自然是指“老年教育”。“老有所为”, 凡教育总会有成果,总会有所得,不管得多得少,得大得小,有得便有“为”。“老有所学”, 尽管这个“有所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享有不享有“学” 的权利,“学”的机会,但主体是涵括教育中的学,老年教育就是老年能再学习,通过学习,再一次融入社会。至于“老有所乐”, 一个“乐”字,笔者以为,既是老龄事业总体目标的归结,也反映老年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更是书画教育的直接获益与受惠。
3 老年书画教育有特殊意义
门类丰富的老年教育,其中尤以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为核心的书画教育,在老年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中国书画本身,是东方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在世界范围而言,是鲜明的东方文化(艺术)符号之一。其创作工具、创作材料、创作思维、审美趣味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特别像书法,已列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在老年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肓。这种教育,在历经传统文化教育过来的老年人中,接受基礎较为广泛,其中部分人,还可能自幼就有这种爱好,但由于人生道路可知或不可预知的种种因素,没能实现这种理想而遗憾。到了老年,却有了机会和可能,来补偿这一遗憾,实现一下夙愿,还可以重新振奋起青年理想的热情。同时也再次体味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自尊、自信、自豪。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骄傲,为能在晚年还可以学习,並施展这方面才华而感到生命价值的提升,充分享受这份补遗之乐。
4 书画教育是哺育老年健康心灵的鸡汤
正确的书画教育,是哺育老年健康精神的心灵鸡汤。老年教肓,笔者以为是“谋趣”教育,即“快乐教育”。书画教育,最具备这种功能。所以其区别于青少年的文化和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后者是“谋生” 教育,古人所谓为“稻梁谋”。客观目的,虽然是为社会服务,但主观上实际是通过教育,镕铸成社会有用人才,增大个人在社会竞争和人才市场上的能力和附加值。即便“继续教育”,也并不例外,所以谓之“充电”、“ 给力”。老年教育,虽也有某种社会功利,却是另一种功利,就个体而言,在受教育后,并没有谋职、谋事业的社会压力,所以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自适的、真正的、轻松的“快乐教育” 境界,(附带一说:我们的小学义务教育,应该实现“快乐教育”,但许多小学生反映,“快乐不起来”) 现在老年教育,似乎可以谈谈这个题目,所以这是很可贵的。当然,老年书画教育,虽然本质上要求是快乐、谋趣,而在实践上,每一处,每一人,是否都能实现,实际情况、条件各不相同,效果自然也不同,有待老年教育中思考,并予以启发引导。
5 中国书画本质是快乐的
中国书画的本性与特质,作为生存行为、生活方式,本质上也是快乐的。老年教育,更应如此。我们以书法为例,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欧阳修,苏东坡都曾提出过“学书为乐” 的观奌。其中欧阳修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墨皆极精良,亦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这是欧阳公在晚年才悟出的,当初他年轻时,苦读而勤笔耕,以谋取功名,惟一个“苦”字可概括,“十年不倦当得其名”,(《 六一论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盖此之谓也。老年学书谋乐,此“乐”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谋取的。欧阳公还开出了谋“乐”方子:其一,是听其自然,不计工拙。“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 试笔·学书工拙》),以书法“寓心”( 养心情)以“消日”, 工拙在其次也。其二,“不为外物移其好”, 意思是说,不要被外界的人和事所干扰,便能得其中之乐,外物者,无非“名利”、 物欲,舍此干扰,清心操书,自然怡然得乐。以上两点,对处于老龄时段的人而言,条件並不太苛刻。此外,欧阳公还指出,学书,是谋“静中之乐”, 以实现“静中至乐”(《 笔说·学书静中至乐说》,静者,排涤烦心之源。这是指学书者心情心态而言,良好的心态,是“乐”的源头,当然其涉及的具体要素颇多,本文下面还要展开。
6 “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
关于书法快(娱)乐的特质,近代大学者,改良学派代表之一梁启超先生说得更白,他说,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此话是梁启超先生在1927年清华大学书法研究会上作《书法指导》演讲时说的,初听起来,这一“娛乐工具说”,似乎对神圣的书法艺术老大不敬,但真理,往往表述起来是越简节越明白的,用不到转弯抹角。其实,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历史,书法的诞生其缘其源,即人们的书法有意识历史,不能否认这样的基本事实,就是总离不开把“玩”, 书法是从书写中把“玩” 出来的,剥离出来的。书法本源于实用功能的文字书写,文字书写用于传播、无论书于竹帛还是纸绢,都归交流知识文化和其他信息,並不为了欣赏。但在不断书写过程中,人们渐渐悟得笔墨之趣,书迹之趣,并激起一种莫名审美情感,积累这种感受,便产生了质的飞跃,到后来就成为有意识的追求,这样一来二来就自然成风,这大概是在纸发明后的年代,汉代吧。当时,对此“新鲜事物”,也有些人可能是“玩过头” 了的,于是就出现了汉·赵壹《非草书》这样的观点,其本意不是反对书法,而是诘难那些“玩”书法玩过了头的朋友们。今天科技发达,传播交流已有多种媒体与渠道,这种古老传统的单一书写功能被弱化,书法也因此受到影响,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文字书写与书法的关系,现在也有一些人“玩” 过了头,搞什么“流行书法”、“现代书法”( 什么“现代” 呀, 古人早玩腻了,行不通,淘汰了), 自以为是,将汉文字解构,这或许也是“书写艺术” ,但硬要称之“书法” 恐怕是风马牛不相及,老年书画教育,不要误入歧途。那么,梁启超先生为什么会说书法是娱乐工具呢,而且是最优美最便利的。他的理由有七条之多,不过归纳起来有其三:其一、是从书法本身的特奌,操作便利,不择环境,不择时间,不嫌条件,不讲身份、地位;不讲学历高低,谁爱玩都可以玩;其二、是容易成功(指不同程度)、容易交流,短时间里就有成就感,有感觉,添自信;其三、是书法,既是休闲,又是玩玩,优哉悠哉,“在用心不用心之间”,其乐无穷。这些观点,对老年书画教育,无疑是有引导和启发性的。指出书画娛乐性的特质,当然也並非梁启超一人,历史上欧阳修、苏东坡等等,都持此观奌,看来也是文化传统。
7 书画教肓,基于一个“乐” 字
笔者是十分赞同粱公观奌的,说“快乐”书画或“娱乐”书画,核心是一个“乐” 字,为了这个“乐”, 我们要警偒在老年书画教育中不健康的“名利” 侵蚀。书画,和学习歌曲、戏曲、舞蹈、武术、乐器等文体类一样,是可以很容易满足老年人表现欲的。老年人的表现欲,並非是坏事,笔者以为是好事,至少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一,老年教育要善于满足与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老年人的表现欲,可能比一些年轻人的表现欲还强,但并非都是追名逐利、名利熏心。其内在原因,还是年龄因素,年岁大了,怕被别人忽视,要证明自己的存存和存在的价值。老年书画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心理。这种满足,当然也不是划一的,尽可能因人而异。如老年女性,大多对画种中的花鸟,书法中的楷、隶体较为兴趣,並喜欢色彩较鲜的形式,老年男性选择则宽些,此外,也因性格不同而兴趣不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年教育,如果能实现因人施教,因兴趣不同施教,也是满足老年人表现欲的重要方面,且教育的学习效果也好。因为书画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有文化、道德、品格等要素起作用。学习成果交流,也是满足老年人表现欲的有效办法。我们在组织老年人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多多组织内部互相观摩、品赏、点评活动,甚至可以走向社会进行交流,也可请进名家讲评、讲课、交流,笔者曾到过不少老年学校,包括社区学校,老年人那种出乎寻常的热情、虚心、认真,以及乐此不疲的精神,是非常可爱的,不能不令人感动。
8 交流,是老年书画动态教育重要一环
交流,是“交友”,是“同乐”。书画交流,就是交流学习心得与学习成果。可以在同年龄层面交流,也可以和年轻同好之间交流,这样就扩大了老年交友的空间,丰富了交友的层面。在交流、交友中,老年朋友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丰富的信息,从年轻人那儿还可以感染到青春朝气,使老年人心态变得活跃、年轻。交流如同聚会,老年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有着強烈的怀旧情结,和明显的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特征。当今同学会、校友会、老战友、老同事、同乡会、同姓寻根活动等等,之所以成为频繁而又热的社会现象,就是这种特征的最好证明。老年书画教育,使老年人又增加了社交圈子,多了一批“校友”与“同学”, 不断的交流与聚会,会旧友,结新友,欢欢乐乐,有时一顿便歺,往往久久不忘,老年人所得到的欢愉和充实感是可想而知的。
老年教育,老年书画教育,是播种老年欢乐的园地,哺育老年欢乐的场所,更是收获老年欢乐成果基地。
(宝山区张庙街道供稿)
作者简介:
王菊如,文博研究馆员,一级书画师;
1944年生。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
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暨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理论部主任;
中国(香港)长三角收藏研究会书画院副院长,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春申画院执行院长;
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
上海收藏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联系地址:宝山长江西路通河-村35-504信箱 邮编:200431
联系电话:13621857746
E-mail:wjr194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