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王向前
如果你10年前欠别人的钱,还能记住吗?时隔10年之后,你是否还会归还?
前天,因为130元钱,河南女子范书霞千里赴京归还谢恩的故事,让当事人和旁观者流下了眼泪。昨日,见证人之一的法制晚报记者景晓薇谈起这件事时,仍被感动着。
给儿看病落难京城
今年38岁的范书霞是商丘市宁陵县人。
1997年6月19日,当时27岁的范书霞带着乡亲们凑的2000多元钱,坐火车到北京给两岁大的儿子看病。儿子因高烧落下后遗症,每次病症发作,都浑身抽搐,痛苦难耐。
也许是长途奔波劳累,她和儿子刚抵达京城,儿子的抽搐病症再次发作。惊慌失措中,她的那个装有2000多元救命钱的书包丢失了。
天已经黑了,身无分文的范书霞抱着儿子,从北京西站步行来到宣武区牛街附近,在愧疚和伤心中瘫坐在了路边,而儿子则因饥饿哇哇大哭。范书霞被困在了北京街头。
老人两次给钱救助
“姑娘,你怎么了?孩子怎么总是哭啊?”就在范书霞绝望之时,一位老人看到她脸色不对走过来询问。
她抬起头,看到是位慈祥的老人,便忍不住哭诉起遭遇来。知道了事情缘由,老人没再问,从兜里掏出80元钱塞到她手里,说:“先买张回家的火车票,多余的钱再给孩子买点吃的。”然后转身走进了清真寺。
紧握着被资助的钱,范书霞来到北京西站。买完票后,儿子又突然抽搐起来。忙乱中,刚买的返程火车票又丢了。
无奈,她只得怀着不安的心情再次去牛街,期望还能碰到那位好心的老人。幸运的是,她又碰到了那位老人。老人并没有责怪她,将身上仅剩的50元钱也给了她。
靠着这50元钱,范书霞顺利返回了老家。离开北京的那一刻,她清晰地记着,老人名叫杨芳,76岁。
千里谢恩场面感人
回到老家的范书霞心里并不轻松,“这件事一直压在我心头,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范书霞说。
一天,她在看电视时,看到主持人正在讲述一个与感恩有关的故事,等到主人公想报恩的时候,恩人已不在人世了,主人公很伤心。
电视节目让范书霞彻夜难眠,她决定赶赴北京寻找恩人。
经过准备,几天前她赶到北京。她先向北京媒体求助,后来到牛街清真寺,向附近居民和门卫打听恩人的情况。在得知老人将于27日到清真寺时,她就开始守在门口等候。
前天下午1时左右,杨芳老人骑着三轮车出现了。范书霞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犹豫片刻后冲到老人面前说:“杨大伯,您还记得我吗?10年前是您给了我两次买车票的钱,是您救了我!”
可能时间太久了,老人思索后一个劲儿摆手:“没事没事,不用记着,快回去吧。”
“大伯,您身体好吗?我从河南特意来看您了……”说着说着, 范书霞已泣不成声。
看到这种情形,杨芳老人赶紧劝慰,眼泪也吧嗒吧嗒掉下来。旁边几个知道底细的人,也都流下了热泪。
趁老人不注意,范书霞将早已准备好的130元钱塞进老人的兜里,并将一大包河南土特产放在老人的三轮车上。“我没有钱,买不起昂贵的礼品报答您……”她一边擦去泪水,一边说,“但这花生糕、野酸枣都是我们那儿老人最爱吃的,也代表我和孩子的一份心意。”
采访记者为之落泪
河南女子范书霞的京城谢恩,也让现场采访她的法制晚报记者景晓薇为之落泪。
景晓薇说,在她的从业经历中,这是头一遭碰到千里感谢十年恩情的故事。
“范书霞特别不容易,并且把这种感恩的心保存了10年,让我感动。”景晓薇告诉记者,虽然范书霞不愿提起,但她知道,范书霞孩子的病至今仍没有治好,拉扯着有病的孩子,她的困窘可想而知。
景晓薇说:“老爷子的乐善好施,范书霞的心存感恩,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
前天晚上,见过恩人的范书霞起程回到了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