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仁”的体会和认识
奉贤区老年大学国学班 黄艾英
报名参加老年大学国学班的学习,是出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但自己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过去的日子里,也曾看了些书,听了些电视讲座。但总还是入不了门,没有方向,所以坚持不下来。
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国学班开始学习的《论语》。刚听课时,对所学内容感觉是一头雾水。好在尤老师每一节课都在反复给我们提及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礼”。老师对每一篇,每一章的内容、内涵、历史背景都仔细的重复讲解。我渐渐地对这些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次的那颗扎根地下的“仁树”也慢慢地在我的心中成长。
通过一年学期的学习,对“仁”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体会。
“仁”是孔子智慧的核心内容,是儒学的内涵。通过对所学章节内容的反复诵读和结合老师讲解,我对“仁”的理解:“仁”同“人”,是“做人”的基本的标准和价值。“仁”,是有“仁德”的人发自内心的“善良”。同时“仁”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面。“仁”是通过人对待自己、他人和事物的具体行为言语表现出来。如“孝敬”“忠诚”“诚信”“友爱”“守法”等。从现实的社会环境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的表现。
“仁”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是否能做到“仁人”、是否应须做“仁人”影响极大。所以有“仁德”的人是坚持通过学习、修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醒自己的言行来保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时时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谨言慎行。通过学习可以理解“仁”;“仁”还是一种智慧,能让人在事业上、家庭生活上取得成就和幸福。 同时“仁”是对人的“有用”的价值肯定。
“仁”从字面上解释为“两个人”。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就通过“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体现“仁心” 。其引申的意义就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应建立在情感(亲情、爱情、友情)之上。应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处理得好,得当,家庭幸福,工作顺心、社会和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言语表现,可以证实其是怎样的一个“人”。“人在做,天在看。”
由于学习刚刚开始,本人对“仁”的深刻的内涵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就以我的父母、六姐妹兄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说说我的体会和认识。
2018年重阳节前后,我和二姐推着轮椅带妈妈去港澳、广东粤语等地旅游。港澳地区在景点处,车站中,志愿者都会自觉给我们引路,走便捷通道。常常有人对妈妈说:“老人好有福气呀!全世界能有多少人能象您一样坐在轮椅上去旅游呀?”听到别人的赞扬妈妈满脸幸福,我和二姐也充满着自豪感!这是这几年妈妈身边常发生的事。
妈妈的幸福,来自于她有让她老人家感到骄傲的我们六个姐弟。我们均有孝心,都很爱妈妈。
父亲离开我们4年多了。父亲在世时,两个老人家在乡下相伴。自从父亲离开后,我们每一个做子女的都在想方设法让妈妈过得更好、更安心,都抢着让她到自己家住。希望妈妈的晚年过得开心,安心、无忧无虑。
2018年2月春节期间,妈妈受病毒感染住院。妈妈的几个子女、儿媳、女婿、孙辈轮流看护。很快康复出院。得到住院病友的羡慕。我们到医院陪护妈妈,也不忘照顾其它需要帮忙的病人。我们自觉地为其它病人买生活用品、帮买饭、紧急情况叫医生等,让病友感动。我们一家人的表现都得到病友们和家属的表扬。
我们对父母的孝敬和对他人爱的帮助,是从我们的父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养成的。我们从小就看见我们父母如何敬爱长辈、关爱他人。
认识我们的所有人都说,我们一家好幸福。
我父亲是一名人民老师。我们从小就看到,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生们。还常常受其它家长之托管教爱逃学、不上学、想做坏事、调皮过度的小孩。他小小的宿舍常住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为让这些小孩改邪归正,他让小孩们陪他一起生活。在他的教育下,很多孩子改掉了坏很有毛病。父亲所做的一切,母亲都支持她。父亲说“教书育人”是他的责任,一定要做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进步。
父亲退休后,他和我妈妈也常到村里看望贫困的老人,陪他们聊天,送些新鲜的水果、糖饼、衣物或钱等。给村里的小孩买漫画书和文具等,每年从11月份起就自己买纸墨,给村里30户人家写对联……父亲、母亲对家人对他人的爱,得来的是倍受他人敬重。父母的表现,我理解为就是“仁爱”。
“仁爱”是一种正能量,可能传递。我们在父母“仁爱”的正能量传送中而成长。做学生的时,我们做到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勤奋学习。工作后,能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助人这乐,公平公正,成了工作骨干。成家后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尊重长辈,关爱小孩,家庭和睦幸福。常获得“三好学生”“先进工作者”“文明之家”的荣誉。这些荣誉很大的分量就是“仁”。“仁”让我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肯定,让人们感到生活幸福美好!
总之“仁” 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安顿和精神提升。“仁”所指向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包括建立在情感之上的人际关联,由此达到社会成员彼此和谐相处。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入学习,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更能学会不断自省,奉献爱心,度过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