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秉持老年素质教育理念, 引领学校课程与教学发展
2017年07月03日 来源:综合管理员 浏览次数:7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把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在上海老年教育领域,我校比较早地提出了老年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老年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丰富和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内涵。它与我校长期坚持的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特色、与我校致力于建设“四个基地”的办学宗旨和“笃志、厚德、乐学、尚为”的校训精神一脉相承。

近年来,我校秉持老年素质教育理念,在学校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特别是在课程与教学方面,以老年素质教育理念为引领,着重形成并完善了以思政类课程为龙头、以人文艺术类课程为主体、以养生保健和科技信息类课程为双翼的课程教学体系,推动了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成效和经验。

 

  一、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课程与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我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宏观层面的合作共建。学校提出“一系一校”的合作共建发展机制。2013年,我校成立了六个系,其中时政系已长期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办政经课程班。为推动各系课程建设,学校提出“一系一校、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推动发展”的思路,先后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签定合作办学协议。“一系一校”模式推动了我校课程教学的新发展。一些优秀教师被充实到师资队伍。学校不断推出深受老干部欢迎的新课程,还开设了时政、人文、艺术、医疗等系列讲座。

二是微观层面的教学管理。学校对内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首创聘请优秀资深外聘教师担任系主任。系主任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改变了原来仅由办学者管理的机制,为学校课程教学专业化建设与实施“一系一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人文系聘请华东师大中文系原主任高建中教授为系主任,发动全系教师研讨系的发展,提出了人文课程科学、合理设置的实施方案,设计了人文系列讲座;在与上师大的合作办学中引进优秀教师,推动了人文课程建设。

 

  二、创新课程管理方式,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校以课程教学建设为重点,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对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新要求,在抓好、提升原有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引导型课程建设,积极开发素质教育内涵深厚的课程,使学员从“自主选课”到“引导选课”。我校的做法是:

一是创新课程建设思路,拓宽课程教学方式

2013年前,我校设置的人文课程有8~9个班,学员450人次左右,占校总人次18%,其中近95%是离休学员。近年,随着离休干部人数的自然下降,学员队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退休老干部成为学员的主体。他们学历层次明显较高,知识面更加广泛,学习需求出现较大的变化,反映在人文学科学习领域,虽然学员总人次上升,但至2013年人文课程班减为5个,学员不足250人次,占校总人次8.8%。根据党和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以及我校成为“研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基地”的办学目标,探索人文课程建设新思路,引导更多学员参加人文课程学习,成为我校的重要任务。为此,在办好原人文课程的基础上,2014年,我校新推出了“人文系列讲座”。讲座定位是既有别于一般讲座内容的广泛性、分散性,又区别于学校设置的各人文课程教学;是立足人文学科教学领域,糅合人文各学科教学内容精品,兼具系列性、专题性的讲座式课程教学。讲座课题与内容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讲座以课程班形式实施教学,以提升学员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等素质为教学目标。人文讲座如今已成为精品课程,不仅引发学员对其他人文课程的兴趣,而且吸引了系统老干部大学学员的参加。

二是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有效提高特色课程质量

政经课是我校的特色课程。二十余年来,该课程管理方式是由市委党校和国际问题研究院直接决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我校协助执行。然而,作为深受老干部欢迎的课程,长期排课,不可避免会出现教师的讲课质量、课程内容的重复和热点内容的滞后等问题。为使政经课程保持长办长新,2012年我校提出改革操作机制,由原来两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1 1管理模式,改为党校、国际问题研究院、我校、学员共同参与管理的3 1模式。每学期结束前,我校征询老干部学员的建议、意见,提交两院校,然后由两院校提出下学期初步的教学计划,再在听取我校与学员意见后确定。同时,还实施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可根据学员的学习愿望,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操作方式。政经课管理机制的改进,增强了我校与学员的参与度,提高了政经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课题和教学内容更加紧贴形势、紧贴生活、紧贴老干部的需求,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前沿性。

三是创新课程形式内容,使课程教学更适合学员需求

我校离退休老干部学员中,80岁以上高龄的约占学员总数的30%。他们非常关心党和国家时事形势,但视听能力明显衰退;而且无论是新老学员,都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情趣,譬如电脑新技能和智能手机的运用。如何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创新,更加适合他们的需求,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

2012年,我校开发了“一周新闻综述”课程。要求教师选择、归纳一周内最有价值的国内外新闻,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授课。课程推出后受到老学员的热烈欢迎,成为我校思政课程的一个亮点。又如我校近年推出的“电脑超市”课程,变电脑教学的“层次化”为“模块化”。课程在学期中以月为单位设置一项技能学习内容,一门“电脑超市”课程由四个学习模块组成,学员可以在4~8个学习模块中按需任意选择。该课程一经推出即成热门,有效帮助学员掌握电脑、手机等高新科技的应用和操作。

 

  三、探索建立课程标准,加强课程与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与其他老年大学一样,我校课程也是自主管理为主。但在课程管理中,我们深深感到,由于种种原因,在课程建设中存在课程专业分类、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课程建设的标准化要求,这是与现代老年大学教学管理规范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制定、颁布相应的课程标准都有法律效应,并被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指导着各类学校课程规范化实施,并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老年大学教育领域缺乏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校的课程标准,将其引入我校课程管理领域,有利于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这也与老年教育的发展步伐相合拍。

在这方面,我校探索建立的人文类课程标准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我校制定的人文类课程标准注重原则性、指导性、概括性,全面性;内容体现人文性、知识性、时代性。“标准”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实施建议四大部分,其中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是标准的主体。

课程目标根据人文类课程功能从 “获得认知和提升”、“获得积累和整合”、“学会学习和赏析”、“学会领悟和探讨”、“学会应用和交流”五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对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史学、哲学、地理学从学科的专业角度制定“课程设置主要内容分布”、“中华优秀文化课程结构框架内容”等内容。

人文类课程标准的建立,科学、合理定位了人文课程教学,除了指导我校能更主动地建设人文课程,更重要的是规范开发了一批人文内涵深厚,学员欢迎的课程,有效实现提升他们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

 

  四、探索建立评价体系,保障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校原来开展教学评价通常是采用学员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测,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2012年,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对学校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和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采用可量化的质量评价表的评价方式。

每学期,我校有计划地以课程管理、教师教学为重点对各课程教学开展评价活动。评价体系的建立加强了我校对课程与教学质量的管理。如在对政经课程的定期或即时评价中,我们及时向两院校反馈老干部普遍高龄,记忆、听力、反应下降的情况,要求老师把教学内容编成讲义、做成课件,选择更适合老同志的视、听、看、议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我校现有56门课程、80多个班级。近年来,在老年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我校在重点抓好时政系特色课程、人文系品牌课程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实践在知识与技能型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各课程协同配合,形成全面推进老年素质教育的格局,有效提升了老干部学员的综合素质。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