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产物,它既是老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适应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教育事业。上海的老年教育事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上海特点的老年教育体系,走上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3年初,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五”期间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年9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老年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根据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上海逐步建立并完善老年教育体系,这次会议后,上海的老年教育正式列入了政府职责、纳入教育统计、纳入财政预算,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市政府又将“改善老年教育条件,兴办10所、完善80所老年学校”的任务列为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全市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老年学校校舍增加3.6万平方米,老年教育专用教室增加9倍。
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发【2006】2号),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同时,把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提出要促进老年教育,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让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上海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将给老年教育的发展带来又一次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发展老年教育,我认为有五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要注重老年教育制度建设、注重老年人学习观念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组织和学习制度。首先,要使每一个人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即要使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人都是学习者,这是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其次,要有学习组织,要使社会的各种机构、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而不仅仅只有学校是学习组织。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社会可以提供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灵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第三,有完善的学习制度,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学习型社会里,要有各种制度保证学习者可以灵活学习、方便学习、对学习成果有一种认证,这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习型社会绝不是把现行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放大,不仅仅是把学习对象从学生、在职人员扩大到老年人,而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如果不进行变革和创新,是无法建成学习型社会的。
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两条:
一是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在市委文件提出:基本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共识。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教育、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二是学习环境的改善。
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条件(场所、设施、资源)、学习渠道、学习形式、学习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可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老年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在制度建设上几乎是空白,而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发展老年教育必须要按照改革、创新的态度,按照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老年教育绝不是学习对象的改变,如果完全参照全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肯定是不能适应老年教育发展的,要把发展老年教育从注重学习条件的改变(学校、设备等),转到注重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老年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老年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老年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办几所学校,办几个班级。
二、要注重培育老年人的学习活动品牌和学习型组织
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本市将要培育一批学习品牌活动和重点开展四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怎么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在本市培育一批教育品牌活动和老年人的学习型组织将是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近几年,我们举办了老年教育艺术节、老年教育戏剧专场、老年教育作品展等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要继续培育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老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学习真正起到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作用。
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特点。老年教育的教学活动不仅有课堂教育、专题演讲、座谈讨论、参观旅游等,还应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组织,使老年教育成为老年人沟通人际关系、关心社区关心国家、交流经验的平台和桥梁。因此,建立符合老年人特点和兴趣的学习形式是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
三、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老年教育
殷一璀副书记在全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会》上指出:学习型社会的前提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息化,所以大家认为自然经济社会和以往的大工业社会不能算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离不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网络是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快社会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并且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在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利用因特网、电视、广播等手段来满足不同居住地和不同文化层次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
有专家提出:社会变迁和学习变革,可以说是学习型社会兴起的社会动因。把教育所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和社会的变革,和人类文化传递的变革,这几个因素联系起来考察,这三次革命和社会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个阶段,农业社会。曾经经历过人类文化传递的第一次革命,这个革命就是文字的发明,文字的发明当时出现了非制度化的精英教育,当时是一种贵族教育,是一种少数上层社会能够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于文字的发明能够在上层社会得到这种教育,但是当时并不是制度化的教育。第二个阶段,工业社会。当时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推进了人类文化传递的第二次革命,当时就出现了制度化的大众教育。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平民教育、普及教育有了可能,也就是说,教育从少数贵族进入到平民,出现了以学校为主要形式的这种制度化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工业革命以后的这种制度化的教育,目前是占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进入的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这是从不同角度描述正在进入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带来的是人类文化传递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网络的应用,网络在文化传递中的应用带来了人类文化的第三次革命,这种社会和文化传递的变化在教育上将会出现社会化的全民学习,现在讲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迁的背景开展的。
在上海,我们已经建立了上海老年人学习网、开办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如何办好学习网、办好远程老年大学,如何使老年人学会利用学习网,使更多的老年人参加远程老年大学的学习是我们老年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的问题。发展老年教育要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四、要注重丰富老年人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对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知识不断变化、更新的环境下,不学习是很难适应变化的,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
那么,如何满足人们对学习的需求就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发展老年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满足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在本市老年教育20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老年教育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我们已经形成了13大类143门课程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但相对上海266万老年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开设老年人学习的课程,我们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是:发表格征求老年人的意见、聘请教师、开班上课。这种方法相对于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来说,是一种进步,但还不够。
据抽样调查,上海老年人约5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在郊区高达75%,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不知道如何通过学习完善自己、自己想学的知识不知道属于什么课程,这些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老年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新的观念、新的讯息、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提供给老年人。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教育应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注重老年教育教材的开发和设计,引导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融入现代社会。
五、要注重通过资源整合来发展老年教育
上海教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全日制学校的教育资源,又有上千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和培训机构,还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众多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围绕增加市民教育学习机会,在教育资源统筹整合方面这几年进行了有益探索,打开资源分割的围墙,将全市学习资源纳入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框架中,着力促进学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这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大会”上殷一璀副书记的一段讲话,是上海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经验,也是下一步要继续做好的一项工作。
那么,老年教育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得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社区的教育、文化等资源,本市的老年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既形成了老年教育自己的一个办学体系,同时与其他几类教育也有较好的沟通与融合。在今后的发展中,老年教育要进一步注重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得到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是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途经。
(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 庄 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