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区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殷一璀副书记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完善老年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根据这一要求,我区采取了三项措施。
1、调整并更新区老年教育管理组织。经区委同意,我区对原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分管区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有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老干部局等26家。与此同时,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组成人员及其下设的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基本形成了“一方牵头、各方参与、分工负责、协调发展”的管理格局。
2、完善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老年教育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区将老年教育办公室与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办公室有机整合起来,充实了办公室成员,由区学习办同志担任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政局相关同志担任副主任。日常工作由区教育局、民政局牵头。全区各街道、镇也相应调整和完善了老年教育工作小组,组成了有利于一个机构上下、一个体系覆盖、一个窗口对外、规范运作的老年教育管理体系。
3、建立并健全老年教育工作机制。在完善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区老年教育办公室工作职责》,建立月例会制度和月老年教育数据统计制度等,促进了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各自职责,按照各自分工,加强工作指导,主动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工作。
二、完善老年教育三级网络
1、推进老年教育三级网络的实体化建设
一是发挥区社区学院在老年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社区学院要负责全区的老年教育工作,制订“普陀区老年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培训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指导街道、镇老年学校和办学点的工作,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督导评估老年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是发展老年学校在老年教育中的阵地作用。我区把老年学校建设与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社区教育资源圈建设”的课题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努力构建我区老年教育服务圈。我们积极促进区级老年大学与各街道(镇)老年学校的联动,积极开展示范校创建评比活动,通过结对共建,在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带动区域老年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是发挥办学点便民、利民的教育服务功能。老年学校办学点是开展老年教育的基地,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学校”。目前,我区各社区学校共建立了130个社区学校办学点,各街道(镇)共建立了220个老年教育办学点。我们紧紧依托办学点,加强办学点规范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就近入学的需要,开展“示范收视点”评选活动和“办学点教学展示现场会”,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老年人文化艺术、体育、科普、读书和上网等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参与率。
2、推进老年教育三级网络的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强社区教育三级信息网络建设,努力构建“市远程教育—区社区学院—各街道(镇)社区老年学校—老年教育收视点”的远程教育平台。为了构建这一平台,我们开展“普陀区社区卫星网项目实施调查研究”,对该项目的背景、区卫星网目前建设和使用情况及提高卫星网使用效益的几点建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经过科学论证,目前社区学院的卫星网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
二是利用各街道(镇)已经安装的卫星网,以长风社区学校、长寿社区学校为试点,开展“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的整合”的实验研究,开发老年教育课件,把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引进老年教育,把课堂办成师生、学员进行交流的平台。
三是充分借助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不断丰富老年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切实满足老年人能够就近、方便的学习需求。各街道、镇老年学校(分校)凡是有条件的都设立了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经常组织集体收视与分散收视。目前已有收视班176个,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老人参加远程老年大学学习。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老年教育要有生命力,关键是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建设一支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师资队伍。普陀区十分重视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千、百工程”。“千”是指建立“千人师资库”。我们对老年教育师资信息进行分科目、分地区储存,广泛吸收教育、司法、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等在职或退休人员加入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队伍建立后,我们又将全区老年教育志愿者教师分成五大类型:公共型、知识型、技术型、文体型、趣味型,分别输入电脑,并不断补充志愿者成员。“百”是指建立“百人报告员”培训班。为普及形势、法规、保健、科普等老年教育公共课,由各街道、镇推荐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听讲能力并热心老年教育的志愿者,作为报告团成员参加培训,要求认真记录,整理讲稿,结合自己的体会写成教案,为居(村)委老年分校开课。培训班定期开展活动,每年举办4期,先后邀请40余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开设系列讲座,为居(村)委老年分校开设形势课、老年法制课和老年保健课提供了骨干教师。
四、拓展老年教育领域
我区针对老年群体活动的特点,不断拓展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我们率先在长风新村街道长风文化馆办老年学校,把关心老年文化艺术的群体吸引到文化馆。此后,又把集居在福利院、敬老院的特殊弱势老年群体纳入视野,制订了《关于在福利院、敬老院开办老年学校(分校)的实施意见》,并对老年教育进敬老院进行了尝试。目前,已有12所敬老院开办了老年学校(分校),占区敬老院总数的70%,大大提高了弱势老年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我们还会同区体委、老体协、文化局、绿化局在长风公园、宜川公园开办老年学校,进行老年教育入公园的尝试。我们制定了《普陀区长风公园老年学校章程》。章程明确办学的目的和任务——为老年人开展颐养康乐和进取有为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艺术和生活教育。公园为老年人提供接受教育的场所,并设置了老年学校教务处,专门配备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公园老年学校的歌咏班,从开始的几十个人发展到今天的几百人,其中有九十高龄的老人,还有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老人,大家同声高唱,接受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增进了健康。老年教育进养老机构和进公园,使我区老年教育工作走上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发展道路。
老年教育关系民生,意义十分重大。我区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老年教育事业,努力满足区域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普陀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