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其间虽经异族入侵,乃至异族统治,但以儒家思想为主轴的中国文化一直没有中断。从严格意义上说,唯有中国能称得上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既有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又有气象万千的外在表征。除了四大发明而外,中国的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园林建筑、中医中药、方块字、文言文、地方戏、茶道、美食、武术、陶艺等等,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无尽魅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前年。我们的先祖在勤奋地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对形而上的道理有了领悟,并将这种领悟代代相传。经过历代圣贤的演绎充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此外还有其他的诸子百家。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以其积极的入世精神赢得了历代开明统治者的青睐,在民众中也被广泛地接受。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及后来传入的佛家思想相互交融,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石。
一、老年学员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大树的繁茂参天有赖于根的茁壮。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演绎出如此绚烂多彩的雄奇景象,原因在于这种文化中贯穿着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智慧。这种智慧结晶绝不仅仅存在于少数先哲的学术典籍,它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艺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人,理应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许多人淡忘。然而由于文化的自然沿袭,老年人对传统的东西相对熟悉一点。因此,老年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就有了特殊意义。
从形态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异彩纷呈,同时也有沉渣糟粕。若从外表学习,那将如汪洋中的海龟,不管如何遨游,也难以明了大海全貌。然而,中国文化并不杂乱无章,若能抓其主干,必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而这个主干便是圣贤之道,它是先祖留给后代的宝贵的精神遗产。而这一精神遗产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得益于古代各朝对教育的重视。
古人们都尊孔子为“圣人”,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前,人们都尊尧舜为圣人。中国几千年文明大体上都有圣贤之道贯穿着,使得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多。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中国安定的时候多,王朝的统一安定往往会有几百年,而西方战乱多,王朝大都短命。中国几千年历史表明,较好地实施圣贤之道,国家就兴旺,背离了圣贤之道,国家就衰微。
可是,历史进入了“五四”以后,人们在学习科学民主和批判封建糟粕的同时,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圣贤之道也抛弃了。“打倒孔家店”已经偏颇,到了七十年代又来了个批孔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的注意力却普遍集中到了“钱”上,传统道德面临断层的危机。所幸的是,党中央看到了这一点,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直到近来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官方祭拜孔庙、祭扫黄帝陵、组织世界佛教论坛等活动,无不与中华传统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然而,传统文化毕竟荒疏已久,要让国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得靠有志者和有识者的大力弘扬。
当今的老年人,虽然基本生长在“五四”以后,但毕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近,接触的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情比年轻人多,传统根基相对比较厚实。再度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共鸣。圣贤人的超凡智慧和豁达胸襟不仅有助于老年人颐养身心,而且可以影响后代。当今中国社会的老年人大都负有培养第三代的责任,如果老年人明了圣贤之道,养成真知灼见,就可以积极有效地影响第三代,可以让娃娃们懂得孝亲尊师,团结友爱。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为人做事的品格,往往不易改变,可以影响终生。因此,老年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继而影响第三代,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经由系统教育和实际的修身是难以掌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一方面要靠明道的教师,另一方面要靠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里,尤为关键的是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现代社会人们眼中普遍没有圣贤,往往把圣贤思想看作和一般学者的学说一样,只是一家之言,虽然也肯定圣贤说教的某些合理性,但同时也认为有许多东西不合时代潮流了,应当扬弃。在现代一般人心目中是没有“大成至圣先师”的。现代人往往很轻易地对古代圣贤作出评断,甚至连中学生也会对孔子、老子说三道四,这是十分可怜又可悲的事。一方面,传统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凡人即便穷毕生精力去探讨行持也难以究竟;另一方面,社会一般人又是那样不重视传统文化,好像个个都能对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现代社会由于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圣贤人的教诫不易被接受。但老年人相对容易接受一些,这是老年人经历的时代多,容易看出当今社会的弊端;同时,老年人远离了社会竞争,闲暇的时间多,容易静下心来。心静则容易与圣贤的智慧沟通。笔者从教的实践也证明,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明显低于老年大学的学员。
现在由于中青年忙于工作,忙于竞争,许多家庭管教孩子的重任落在了老年人身上。而当今的老年人多受时代风气影响,对孩子倍加宠惯,往往以孩子来愉悦身心。如此下去必定是恶性循环,前景十分堪忧。因此,对老年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富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生命品质,还能托起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公。这样的老年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夕阳红”。
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老年学员学习的关键
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证明了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但仔细想来,我们的社会似乎也不是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以往有过学雷锋、学张海迪、学孔繁森等活动,提出过“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五讲四美”、“干部四化”等等。为什么这么好的教育落不到实处呢?是因为从教者大都缺乏智慧和修持,重说教,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他们不知道,智慧和修持是不能分离的,没有切切实实地心性修养和行为操守,人生智慧就不能开启,烦恼习气就不能断除,道德教育也就难以落实。智慧未开的人往往卡死在这样的观念里:即向先进模范学习,提升道德就意味着吃亏,而自私行为虽不光彩,却能捞到好处。这个观念不破,道德品格就永远无法提升,德育就只能流于形式。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让人吃亏而是让人得益的,不仅个人得益,家庭得益,而且社会也因此得益,得根本利益。如果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就注定要吃亏,那么圣贤人哪有什么智慧可言呢?圣贤人是得道者,这个道已经由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圣贤之道对于个人来说是快乐之道、健康之道,对社会来说是治国安邦之道。
古圣人重修身,讲诚信。古圣人修学的是道而不是术。道是最根本的,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别的圣贤,所见的道都是一个,只是因为教化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都是让人破迷开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人间为什么有诸多的苦?是因为人会造恶。人为什么会造恶?是因为迷而不觉。所以,要想社会和谐安定,一定要从开启民智入手,破迷开悟了方能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方能离苦得乐。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圣先贤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想当然的那样简单,对此没有一种虚心接纳的态度就不可获得。在圣贤人那里,最高的德行和最高的智慧是完全统一的,正如孔夫子所说:“择不处仁,焉得知(智)?”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须要明了:首先要虚心学习传统文化,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豁达自在的人生;继而开启被教育者的智慧,促进社会的和谐美满。
古圣先贤智慧的精深处固然妙不可言,但浅近处却是人人可以理解。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智慧呢?浅要地说,就是正本清源。古圣人总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造因时慎之又慎,在解决问题时,也总是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周易》说:“君子以作事谋始。”《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由此看来,圣贤之道并不复杂,这是人人都懂得的常识。但是当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生现象时,往往就不能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人将复杂的因果关系了然于心。
复杂事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极其简单的起因。《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智慧的人总是在细微之处就谨慎行之,不让问题产生。产生了问题再去解决,已经不是上上之策了。可是现代一般人不懂,往往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解决问题上了。重法治轻德治就是这种偏颇的体现。实在讲,法治好比是医药,是病产生以后才用的,德治好比养生和预防,可以让病不来。两者比较,是病不来好呢?还是病来了治疗好呢?《孙子兵法》中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现代许多人往往倒果为因,看到社会产生道德滑坡的问题时,就认定这是法制不健全带的恶果。这种认识极其短视,就好像医生把病因归结为缺乏治疗一样。当然,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确非常重要,因为病已经来了,社会道德已经滑坡,此时道德教育的确有些远水救不了近火。这就好比洪水来了,只能严防死守。此时去治理上游的土地沙化,退耕还林,无法救眼前的燃眉之急。但是,洪水过后该如何呢?总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付洪水的上上之策还是严防死守。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古圣人“无为而治”的高度智慧。一切从因上着手,顺应天道,自然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古圣人看出,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一切问题根源于人的欲望膨胀。膨胀的欲望会障碍智慧,导致人们作出种种错误的抉择,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利令智昏”。现代人往往多受西方理念的影响,用满足欲望的方式解决问题,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殊不知这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人的欲望会膨胀,其速度远远大于物质生产的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欲壑难填”。这也就是当今为什么物质生产空前发达而人们的危机感日益深重的原因。古圣人看到了这点,所以把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
现代人讲的爱,含义很杂,并不完善。爱情、爱好、爱子女、爱宠物等等都叫爱,但这些都私欲的爱,不能算作善。父母对子女的爱似乎无私,但这是一般动物都具备的。连子女都不爱,那是禽兽不如,但爱子女却还谈不上道德境界。而孝道就不一样,动物中几乎找不到孝子,这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浅层次的孝道尽管局限于父母双亲,并不博大,但这恰恰是善的发端,一切的善以此为基础。正所谓“百善孝占先”。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能真爱别人吗?能真爱国家吗?当然,孝道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味顺从父母和照顾父母的生活。作为圣贤教育的核心理念,孝道的含义极其深广,从养父母之身,到养父母之心,再到养父母之智,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将爱扩大到全人类,即所谓“大孝于天下”。古圣先贤不遗余力地抓孝道,从娃娃抓起,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成为“礼仪之邦”关键所在。
古圣人总是从根源上看问题,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孝悌之道落实了,家庭就和陸,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就和谐。当然,孝道不会凭空建立,要靠教育,尤其靠家庭教育,靠父母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往往又重于言传。可见,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又是决定孝道能否落实的关键所在。《礼记》中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妻不和,子女的德行教育就难以落实。试看当今社会,离婚率高的地方,青少年犯罪率也高,这就是证明。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的教育,授业解惑的工作往往兢兢业业,但恰恰忽略了传道。既然中青年人忙于事务,一时难以学道,老年人则可以更多地承担起学道及至传道的责任。古人常说:“暇满之身难得。”意思是拥有闲暇和健康的身体是难得的福报。老年大学的学员,一般都有“暇满之身”,但这种难得的“暇满之身”要用在道上才真有意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言下之意,若“暇满之身”不用在道上,将意味着空过人生。
三、开设传统文化课有利于提升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经过一段时间粗放型生产模式的运作,我国积累了相当的国力,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以及社会治安的问题。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趋利心理日益膨胀,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的现象不可忽视。打开国门,中国人走向国外,在享受国家富强的自豪感的同时,所展现的文明素养令人堪忧。随着经济实力提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无可回避地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人们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有着越来越多的期待。
中国的经济腾飞令人震惊,中国的崛起将意味着什么,世界在关注的同时,也在猜测,在疑虑。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关心中国的文化走向。作为唯一严格意义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将展示怎样的文化形象?这一点,党和政府注意到了,在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同时,在许多国家开办孔子学院,以孔子作为中华文化形象大使。这是极富远见卓识的创举。然而,孔子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国人知晓的并不多,孔子学院真正从事的主要是汉语教学。我们国人的文化观念主要还是西方式的,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倒比较陌生。中国人走向世界,要拿出本民族真有价值的东西,目前看来很难。一个缺乏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势的民族,这已经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就目前而言,中国人面对自己祖先的文化还得像小学生那样的从头学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八荣八耻”的提出正说明我们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就老年人而言,问题的严重性也不容忽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正在步入老年化社会。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老年人离退休综合症较为普遍,他们从长期紧张而有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无规律的、闲散的离退休生活,难以适应,因而常常产生失落感、抑郁感、孤独感、焦虑感。再加上子女工作忙或者下岗等等复杂因素,这种身心的压抑感就会更加强烈。对于老年人的身心问题,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而老年大学在这方面的工作成就尤为突出。老年大学通过各种课程的开设,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尤其是艺术类、保健类、心理类课程的开设,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有着直接的作用。
然而,要想更进一步加惠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开启人生的智慧。一切问题产生于缺乏智慧,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拥有智慧。人生的智慧越高,生命的质量也就越高。而在人生智慧方面,中国的古圣先贤无疑是令人敬仰的。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在德行还是学问方面都是举世公认的大家。然而面对孔子他也感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确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又并不是高可不攀的,它往往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子说,道这个东西,“百姓日用不知”。《中庸》里也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身边;智慧,心中本有。借助传统文化的教育,愚钝的迷雾就会消散,智慧的灵光就会彰显。开设传统文化课的解有利于提升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
(江苏省镇江市老年大学 卞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