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药物一般很难进入脑组织,从而大大影响脑疾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今运用现代纳米技术,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近日,复旦大学在“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启动大会上宣布,该项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全面启动并进入实施阶段。
脑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所在的重要组织,脑部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人体其它组织的血管较疏松,药物易到达,唯有脑血管细胞连接较致密,形成学术上所说的“血脑屏障”。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目前临床常规制剂给药后,约有98%的化学药物以及近乎100%的蛋白/多肽药物难以入脑,严重影响脑部疾病的治疗与诊断效果。正在研究中的“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有望削弱这层“铜墙铁壁”,提高药物对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的水平,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新国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该研究以脑部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为目标,以脑肿瘤、脑梗塞、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4种脑部重大疾病为突破口,应用现代纳米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及分子生物学原理,将设计出新颖、安全、高效的具有脑组织和脑内病灶部位导向性的纳米载药系统,以提高脑部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诊断的准确性;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纳米药物应用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并有望在脑部重大疾病的“纳米载药系统导向性治疗与诊断研究方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