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物象的心灵化产物,是主体情意和与之发生关联的物象,两方面的有机谐和与一体浑融。诗歌创作是意与象的结合,不止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进入、化合,从而构成新质。意象概念提出,起码有两千年的历史,它有专门的特点:1.审美性,无论意与象或者意象,它都具有审美的功能。2.多义性,一象多义或者一义多象。3.基础性,它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单元,整个艺术大厦在此基础上建立。
清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几百年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笔者仔细分析筛选出,全书有关月亮意象的诗句(包括用“桂魄”等字眼的)共得八十余句(首),占全书三分之一。远远胜过书中的其他文学意象,例如,柳、水、酒、茶、舟、石、天、秋等。可见月亮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潜意识中影响之大。
月亮意象是典型的一象多义,所谓象有尽而意无穷。按照笔者的粗浅分析,月亮意象在《唐三百》中的类型,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一、孤独与苍凉
久别家园的孤独感与人生道路上屡战屡败的空幻感,如著名作家张爱玲笔下的残月,就是这样“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这和月亮往往在苍穹上孤零零的形象有关。
杜工部那首有名的《旅夜书怀》就是一首人生苦旅的代表作。杜甫无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他描写旷野岸边的夜景,书写自己老病孤舟,壮志难申,有国难投,有家难回的凄苦情景。境界雄浑浩茫,含蓄深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是传颂古今的名对,又是一幅笔酣墨宝、淋漓尽致的孤独、苍凉、高远、静穆的水墨画。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传颂中外的山水名篇。霜天凄清,残月朦胧,乌啼悲凉,疏钟远送。诗人刻画出了一种感人心脾的清冷、孤寂、幽深的意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仅感动了中国人民,还深深感动了一衣带水的日本人民。每年除夕都有成千上万的日本民众,不远千里,远涉大海来到苏州寒山寺,来亲自聆听那一百零八下的绝响。在其中,深切寄托了整整一个民族“游子盼归”的心路历程。
二、友谊与爱情
月亮作为一种深刻的感情的传递与交流,无论中西,概莫能外。这类诗在《唐诗三百》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开首就是“高卧南斋时,开惟月初吐”,描写了夜晚月亮清辉弥漫山林的清幽的景色,书写了由月亮的盈虚,引发的世事无常的感慨。此诗通过初月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挚思念之情。
李商隐坎坷不幸的一生,历经唐中期六朝,所作咏史诗颇多。《锦瑟》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苏东坡谓,“咏锦瑟之声,则有适、怨、清、和之解”。此说诗家多奉为指南。笔者就用苏轼的这四个字,对此诗作直指本意的直解,不作无谓的猜测与索引。中间四句是本诗的重心,是描述他们恩爱夫妇,几十年来的四种恩爱状态。有初婚的欢乐欣喜,有后来的家庭悲剧变故,有日常生活的平淡与愁苦,也有夫妇生活的最高境界,相濡以沫、琴瑟和谐。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的七律,在《唐诗三百首》中共有六首。其中四首都有月亮的意象,都是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有哀而不伤的审美倾向。爱情诗作为一种人类美好感情的体验,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墨客甚而草根民众所吟咏和传唱。中晚唐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第三次高潮,意绪细腻,格调温婉,语言华彩,意境幽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隐逸与平淡
我们从月亮的皎洁、清宁、安详、平静中,看到了自我的纯粹与朴实。中古士人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与苦难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与潇洒的风范,成为诗人的一种避风港与桃花源。
《竹里馆》是王维辋川别墅胜景之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本诗描写山林弹琴歌啸的生活情趣,表现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王维善用明月的意象,用极简的文字和单纯的色彩,使诗歌产生一种绘画般一目瞭然的效果,澄澈疏朗的冲淡美,蕴藉隽永的含蓄美,静谧幽远的清空美。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从山光、竹露、荷风、明月这些极其细微、不易感觉的景物形态,从响动中写出静趣,在平淡闲逸的日常生活中把握微妙的情绪,融汇入清旷的境界。“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虽只作闲情逸致的轻描淡写,但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全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正是生命高度紧张的状态,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大自然的生动、和谐、关照与自由,以山水的永恒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某种意义上说,禅的本质不在于发现某种终极实体,而在于如何在今生今世过一种无依无附,自由自在的生活,由神游、逍遥而回归到充满无限生机的具象世界——大自然。
四、超越与追问
古往今来,月亮寄寓了多少诗人对宇宙的探询,对人生的追寻,对哲理的思考。宇宙的边界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古今诗人如恒河沙数,但又有什么东西象月亮一样洁白、浑圆与永存?
李白的《月下独酌》通过奇妙的想像,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一个以明月为友,以月影为伴,酣饮歌舞,追问人生意义,追求自由与友谊的意象。它是一首音调雄浑,气机浩荡的五言古诗,表现了作者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尽的凄凉。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孤独、苍凉之感,也透露了李白的宇宙意识与他对大自然的感觉、崇拜与诠释。
李白名作《蜀道难》,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高度夸张而又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蜀道的雄伟险峻,歌颂了山河壮丽和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同时也抒发了对世道人情、官场险恶、社会动乱的感慨与一声长叹。结尾处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曲折地透露了诗人的回归意识,对异化世界的愤懑与无奈。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贤愚、贵贱、美丑,统统都是过客,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耳!
月亮的意像在哲理诗中有这样几种哲学涵义:永恒、洁白、无情与悠远。哲理诗往往纵笔所如,峭拔劲折,兴象玲珑,一倡三叹。诗人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灵与自然脉搏息息相通,融汇无间地交织出一片澄澈。
五、温婉与美好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女性。月亮是女性的诗话象征,代表着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安宁,反映了传统农耕社会中第二性的失意与忧伤,因此,月亮又被赋予了与此相联系的母亲、母爱、家庭等象征。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描写了月明之夜,怀念亲人的深切感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儿的“明月”,即是远隔天涯的被怀念的亲人。她也必然在怀念我而同样望月。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同样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月光的描写贯穿全篇,渲染了相思之情的深远 无边,意境清新,寄兴悠远。
杜甫的名诗《月夜》是诗人身陷叛军,在沦陷的长安月夜思亲之作。作者以深挚感情怀念妻子,想像妻子的安危,盼望早日与妻子团聚,诗句中伉俪情深,十分感人。全诗字字都从月色中写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则兼包回忆与希望,词旨婉切,章法严密。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夫妇离别之情,在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见。月亮的意象,既代表了“闺中独看”的爱妻,也代表了“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字字读来都是泪和血,饱蕴深情,感人肺腑。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