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1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试述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007年05月20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34
     对有60岁以上老人达266万,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来讲,研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全面关爱,从而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精神文化生活,是指人们除了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之外的一切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旅游、交往等等。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人和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有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般动物只有物质生活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基本上也就是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基本需要。两大基本需要贯彻于人类始终,也贯彻于每个人生命的始终。原始人就在温饱及劳动之余喜爱跳舞、唱歌、绘画等。小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喜玩五颜六色的玩具,老人也不例外。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说明古人已懂得人在首先满足食、衣、居的物质生活需要后,必须产生满足美、丽、乐的精神文化需要。
    所以,老年人既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又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是正常的现象,关爱老年人这两方面都不可少。
    一、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的必然需要
    曾经为国家、社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同志,在物质生活需要方面,他们一般讲都能得到满足,但在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往往得不到满足。其原因为:
    1、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后,精神上产生空虚,需要新的精神依托。因为他们几十年工作期间,精神依托主要在工作岗位上,现在需要转移精神依托,寻找新的乐趣,否则就会产生孤独、失落感。严重的还会出现痴呆、抑郁等症,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退下岗位不久的老同志,这种精神依托转移的需求更为必要。
    2、老年人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以后,必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的需求。生命不息,精神文化需求不止。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居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批老年人过去生长在“乱世”、工作在“左世”,现在退休在幸福的“盛世”。艰苦年代物质生活不丰富,精神生活更贫乏,现在条件好了,要求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得到提高,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3、老年人退下来后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可利用。他们在工作期间,非但没有双休日时间,连单休日时间也往往不能保证,在“疲劳战术”下,晚上还往往要利用来开会。现在退下后除少数还在发挥“余热”之外,大部分老年人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可利用来进行精神文化生活活动。虽然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主要是女性)要负担买、汰、烧等家务,要占去不少时间,但同时也有不少家庭请了保姆或钟点工,减少了老同志的一部分负担。故总体讲,他们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可用于精神文化生活。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过去讲:“人生70古来稀”,现在活到80、90也不稀罕了,活到百岁也不是梦想。有人诗云:“自古七十堪称奇,当今百岁也可期”。50-60岁退下来后,还有几十年的休闲时间,可以用到精神文化生活上去。有人云:“退体后几十年干点啥?跟着儿孙上学去”。这是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选择。
    二、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意义重大
    根据老年人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变化,《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规定:“应当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对国家、社会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大意义。
    1、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文化教育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一个和谐程度较高的社会,它的精神文化教育越受到重视,因而它的精神文化事业也越发展。在和谐的社会中,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同时,家庭中充满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家庭变得温馨、和睦,共享天伦之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构成了社会的和谐。再有,精神文化生活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居民,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引导人们遵纪守法、崇尚道德,减少犯罪等社会不良现象出现,保持社会文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精神文化事业属第三产业。上海现有266万老人,占上海总人口的20%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第三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上海经济今后的发展,主要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就业和再就业。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增加,应看作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促进老同志身心健康。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健身强体功能。精神状态如何对人的健康关系极大,它可以防病治病,文体活动中的许多内容,如音乐、书画、舞蹈、太极拳等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精神疗法”、“音乐疗法”等已为人们所公认。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对人的心理,情感产生重要影响,它可使人愉悦、忘掉忧愁、痛苦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人的健康的标准,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健康,才是健康者,只有生理健康而无心理健康不是真的健康,而且没有心理健康就不可能有生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生理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充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就会有好心情,从而有好身体。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又从国外吸取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其中有许多是国际上流行的时尚产品。有许多是我们老同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更有许多产品是老同志闻所未闻,完全陌生的,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
    1、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选择那些健康的、科学的,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科学、文明素质的内容。在古今中外大量精神文化产品中,大多是科学、健康有益的东西;但也掺杂着许多精神垃圾。如迷信的、违法的、有害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特别是黄、赌、毒的东西,毒害老年朋友的心灵。老年人往往出于好奇,由于无知,而上当受骗,为此,在选择时一定要坚持科学、健康的原则。
    (2)量力性原则。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她)们在体力、精力、财力等方面均存在弱势,社会其他群体要看到老人的这个“弱”,老年人自己更应承认这个“弱”,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参与文化体育活动时,一定要从这个“弱”的特点出发,按自己的体力、精力、财力特点,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做到“适当”、“适中”量力而行。
    2、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可选择的内容和形式
能供老年人选择的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精彩纷呈。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还各不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即使同一种内容和形式内部还可分不同层次,有母系统,子系统等等。人们传统的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文娱和体育。事实上还存在两者之外的东西,如旅游、上网、会友等等。现在,人们又按活动方式分成几种类型。
    (1)学习型:看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
    (2)观赏型:各种文娱活动,如戏曲、音乐、舞蹈、体育比赛、文学作品、书画、曲艺、展览等等。
    (3)交往型:亲友之间、人际之间的交往、谈心、沟通等。
    (4)活动型:文、体、旅游、种花草、养鱼鸟及宠物等。
    以上几种分类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往往是交错的。老年朋友在确定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时,尽量从不同类型中选,从而使自己得到多方面收获和满足。
    四、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选择时应该注意五个结合
    1、传统与时尚结合,以传统为主。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会不断有新的精神文化产品出现,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老年人应跟上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对时尚的东西也应知道些、参与些、享受些。不要被年轻人说成:老八股,守旧人,从而使“代沟”加深。如学电脑、上网、看F1、出外游、上股市等等。但是,老年人更应选择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因为传统的东西对老同志来讲更熟悉、更有感情,对老同志更有吸引力、感染力,更能积极的参与。但是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中西结合(或:中外结合),以中为主。外国的、西方的文化科学,有许多是先进的、优秀的、可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积极的,体现其民族特性的文化,对这些我们要吸收、引进,要海纳百川,闭关自守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良好成绩。但是,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又有十三亿人民的创造,我们有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可满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照搬照抄的“假洋鬼子”,把外国的月亮看成比中国亮的观点必须反对。坚持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以中为主。
    3、多样化和专一化结合,以多样化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也在向精品化、专一化方向发展。一些老同志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对某种精神文化的内容有较高的造谐,成为某方面的内行、专家。但对大多数老同志来讲,应尽量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多样化些,不搞单打一。如有的老同志只爱搓麻将、抽烟,其他什么也不参加,且不说麻将、抽烟本身是不良嗜好,就是健康的、有益的,1-2项也太少,上面讲的有专长的老同志也应再参加几项文化生活内容。因为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有利于老年人多方面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全面发展。这里讲的“多”包括多方面、多层次、丰富多彩。不过,这里的“多”不是无限多,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在力能所及的范围内,逐步向多的方向发展。一句话:多姿多彩的过好晚年生活。
    4、在家和在外结合,至于以什么为主,要按老同志各人的具体条件而定。家里电脑、电视机、音响等设施齐全,可在家上网、看电视、听音乐、吟诗作画以及种花草,养鱼鸟等,而年龄较大,身体较弱,外出不便的人则以室内参与精神文化活动为主,但也应尽量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有的老同志身体健康,则以走出去活动为主为好,如出去散步、早晚的晨、晚练,出去旅游,参观各种展览,上老年学校学习,到体育馆观看体育比赛,到剧场、音乐厅、电影院欣赏戏剧、音乐、电影等等,在广阔的天地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会使老同志的心情更舒畅。当然,这些老人还应在家里作些文体方面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和亲人谈心等等,是不可少的,也不要单打一,要内外结合,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总之,老年同志应在自己的力(体力、精力、财力及时间等)所能及范围内,选择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尽量丰富多彩些。
(上海老年大学交大分校 夏翚)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