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堪称身体最劳累的器官,每天不停地消化、吸收食物,以提供足够的养分,是人体的“营养生产中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会有淋巴组织。肠道因为表面积最大,接触最多的外来细菌,所以淋巴组织最发达,集结了人体70%-80%的免疫细胞,前仆后继地对抗着不断入侵的细菌与病毒。
2020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国人肠道健康2020年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87.6%的国人遇到过肠道健康问题。其中,前五大胃肠道难题分别是排便不规律、便秘、腹泻、腹胀和消化不良,对肠道健康满意者不到三分之一。近年来,因肠道问题引发的重大疾病趋势不断升高,关注肠道健康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接下来,让我们从共同认识肠道问题,再次加强预防肠道疾病的意识吧!
一、肠道及其功能
肠道是指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人体肠道长约7-8米,分为小肠、大肠、直肠3部分。小肠约5-6米,主要负责吸收食物里的营养。大肠约1.6米,负责吸收食物中剩余的水分,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最后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
二、肠道的各种“小脾气”
肠道的职责远不止消化、吸收、排泄这么简单。肠道会像大脑一样闹情绪,时刻传达它的喜怒哀乐。它会通过疼痛、胀气、腹泻、便秘等症状来表达“不满”。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以下表现,可能就是肠道在给您提意见了:
1.胀气
正常人的肠道里每天会产生大约7-10升的气体,胀气则是肠道出现了多余的气体。造成胀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吃东西的速度太快,或是边吃饭边说话。其次,某些食物本身就易引起胀气,比如豆类、谷类、苹果、洋葱,以及红薯、马铃薯等。
2.腹泻
急性腹泻多为肠道细菌感染、细菌毒素损伤肠粘膜造成的。肠易激综合征是典型的慢性腹泻。比如学生考试前心理负担加重、工作压力增加等,都可能引发腹泻症状。
3.食欲不振
这多是由于肠道的消化、吸收或运动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的。不过,引发食欲下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胃肠道疾病外,也可能由精神因素、药物反应或其他脏器疾病造成。
三、早筛查是“金标准”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发病主要年龄范围是60-79岁,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2%。但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能达到90%。其中78%的生存率差异,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筛查”。
肠镜既是大肠癌的筛查手段,又是其确诊的“金标准”。在肠镜下可以直观地看到结肠和直肠黏膜的微小变化,有助于医生诊断各类肠道疾病。做肠镜时,医生还可以用活检钳取得小块组织,以对病变部位定性。
四、保护肠道从进食习惯做起
1.饭吃七分饱
避免暴饮暴食,食无定时的习惯。要做到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早餐一定不能省,不然一整天的精神状态会受影响,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另外,还要牢记吃饭时细嚼慢咽!
2.避免刺激饮食
远离辛辣及油腻的食物,比如辣椒、动物油等,对胃肠的刺激太大,多吃会加重胃的负担。其次还要少喝咖啡、茶、可乐及其他碳酸饮料。
3.注意饮食时间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确保睡前2-3小时不进食,以免进入睡眠状态后胃还在超负荷地工作。此外,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都应避免卧床,否则易导致消化不良。
过去,人们对消化系统疾病过于轻视,总觉得没那么严重,“忍一忍就过去了”,而且夏季也正是胃肠疾病高发的季节。中医常说“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它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维护好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避免肠道未老先衰,建议可以先从改善饮食习惯做起,更要牢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消化道疾病防控的必由之路。“肠寿”才能长寿,祝愿大家都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