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歆6月8日报道: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穆端正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石氏伤科、昆曲、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首批10大门类,83个项目名列其中。从本次申报的名录项目来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鲜明的海派特色,二是浓郁的都市特色。相关专题:市府新闻发布会
今年的6月9日是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文化部关于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将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全市集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展演系列活动,以着力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积极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穆端正介绍说,建立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审定上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今年上海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83个项目名列其中。本市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43个项目也已经审定上报文化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按照文化部要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原则,本市还推行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本市的昆曲、京剧、越剧、沪剧、江南丝竹、锣鼓书、顾绣、竹刻和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9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国家有关精神,2005年12月,在浦东新区普查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在全市范围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大规模普查工作,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并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