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1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6年05月19日 来源: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 浏览次数:198

“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专题研讨会综述
作者: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研究室 

编者按:“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是国际老年大学协会(AIUTA)第9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国际联络部因应这一行业学术动向,于2015年5月,与广州地区老年大学协会共同在广州市举办了专题研讨会。本出版物有幸受邀参与了整个研讨过程,在此将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论文和发言材料摘要刊出,与同行、读者们分享。

2015年5月7-8日,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国际联络部与广州地区老年大学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承办的国际议题“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专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广州地区老年大学协会秘书长、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天亮主持。研讨会时代气息强烈,学术氛围浓厚,特点鲜明: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副会长林元和全程参与研讨并分别作了指导性讲话。张会长指出,此次研讨会是促进中国老年大学办学理念与国际对接,从学术层面推进中国老年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东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他在致辞中指出:“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的主题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是广州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参与广泛。参与研讨的有来自全国12所高校、社科机构、老年大学和媒体的60名代表,他们当中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有老年大学的管理者、研究员、教师和学员。
三是内容新颖。对国际议题的研究源于林元和副会长提出的“1+1研讨模式”,即针对每一次AIUTA国际会议的主题,在国内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先行研究,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理论见解之后,为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代表团准备演讲思路和理论素材。2015年3月在潮州举行的“老年大学,公民和社会凝聚力”专题研讨会是“1+1模式”的首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专题研讨会是在其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四是研讨深入。围绕这一国际议题,通过大量引入国外老年教育的相关资讯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老年教育31年的基本经验,研讨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并对一些日常办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产生了新共识,如:对“新一代学生”的时代认知,对“新一代学生”发展属性的认识,对“新一代学生”成为学校教育的生源的判断、对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国际地位的评价等等。
经过为期2天的研讨,研讨会形成了以下一些宝贵的成果和共识:
(一)对“新一代学生”命题形成时代认知
研究“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的命题,首先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把握,这也是“新一代学生”概念提出的前提和依据。很多与会代表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纷纷从时代背景、时代特征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协会国际联络部主任王友农在会议中心发言中,从社会发展和现状的角度阐述了“老龄时代”、“信息化时代”和“终身学习时代”三个时代背景与当代老年大学学生的内在联系,并根据相关数据和实证提出了“老年人成为新一代学生,是老龄时代的必然结果,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他们在终身学习时代中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观点。
(二)对“新一代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生源的判断和分析
提出“新一代学生”的命题,无疑是从根本上强调了老年教育的教育属性。这要求我们对到老年大学求学的老年人的认识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活动的受众,是所有教育的重要生源之一。
天津市教科院老年教育研究室的岳瑛副研究员引述了教育部去年在《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起草工作会上通报的一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达到了2.02亿,接近学龄儿童(2.5亿)的数量。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对此情况的评价为:“教育部虽然有成人教育司,但以前并不涉及老年人,忽略了老年生源,现在看来,老年人作为教育的受众人群是必不可少的。”
福州大学老年教育研究所所长施祖美教授引述了我国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关于“老年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并指出,高等教育是构筑于基础教育之上的,针对目前我国一些省、市一级的老年大学教育而言,其生源普遍具备基础教育的素质(高中或以上学历),因此将这些省、市一级老年大学教育看作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来研究是可行的。而对于整个老年教育来讲,施教授认为,还是应该遵循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共同发展的方向。
就老年大学生源问题,岳瑛还指出,过往的研究显示,60-69岁(考虑到我国退休政策,55-60岁的女性群体亦纳入此范围)在我国老年大学教育里是较特别的一个年龄段。他们在老年大学学生里占最大比例,是老年群体中最活跃且具有巨大潜力的一群。这个判断和国际老年教育理念里对“第三年龄人群(60-75岁)”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研究“新一代学生”时,这个年龄段的状况无疑最值得我们关注。
(三)对“新一代学生”的发展属性的新认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都认为,所谓学生是正在发展着的人,其具有发展的需要,发展的可能性及可塑性。来自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卫东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他结合终身教育理念,指出了“发展”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从社会需要、个体素质完善等角度完全证实了老年大学学生继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此,王友农副教授引述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比利时马斯垂克大学所提出的“人生U型曲线”理论作了补充。U型曲线指:在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活跃度和对未来的憧憬等情感因素是遵循一条U型的曲线发展,U型的低谷是45岁,而两端的高峰则分别是25岁和65岁。王友农认为,老年大学的学生正是处于或正在攀升到人生的第二个高峰的阶段,具备很强的发展潜力和继续发展的意愿。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梁烈研究员则从社会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延伸,他引述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的论断指出,老年人不仅自身具有发展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四)对“新一代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更深层次的概括
我们过去基于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有过很多研究,此次研讨会上,代表们根据“新一代学生”的时代特征,结合其作为教育对象的属性,对这些特点又有了更深入的概括。
在生理特点方面,王友农援引一项美国科学家关于人脑的研究结果,论证了处于第三年龄期的老年大学学生是具备继续学习和继续参与社会事务的智能水平。在心理方面,王友农指出,好奇心减退是老年大学学生有别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一个很显著特点。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江教授结合马斯诺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对老年大学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了分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卢育红副校长根据办学教学经验,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归纳为“四个渴望”,即渴望与时俱进、渴望拥有亲情和沟通、渴望参与社会、渴望拥有健康和尊严。南方医科大学老年大学的兰承晖校长以“享受学习”理念为切入点,从人生阅历、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和兴趣四个方面论述了老年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岳瑛副研究员同样侧重于研究老年大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认为其中“非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和“多元化的学习动机”这两点最值得我们办学者关注。
(五)对“新一代学生”所应具备素养的探讨
“新一代学生”应具备哪些素养,这是涉及到教育目标的讨论。施祖美教授提出了“现代老年人”的概念,并从“具有积极心态,学习新型知识,实现再社会化,服务社会”四个层次对现代老年人的素质要求作了分析。梁烈研究员引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及国家教育部新近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老年大学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想,并在现场展示了他绘制的“老年大学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结构模型(2015)”图谱,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与学会改变”五大支柱为第二层;以思想道德素养、文明礼仪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科学认知素养、艺术人文素养等八个素养为第三层;以纯净心灵、充实精神、丰富人生意义与焕发生命活力四要素为第四层的一个同心圆模型,引起了现场的极大关注。
(六)对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的新经验新见解
基于以上进行的对“新一代学生”的种种判断和认识,与会代表对老年大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老年大学学生的需求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经验和见解。其中有一些是已经付诸实行形成经验;有一些是理论层面上具前瞻性的探索。
岳瑛对当前老年大学教育中普遍教学方式——“讲授接受式”和“示范模仿式”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引进诸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王友农分享了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实行“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应把“享受学习”理念作为贯穿整个老年大学对“新一代学生”的教育实践的基本规律;来自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的姚梅乐主任形象地指出:我们在花城开“新一代学生”研讨会,发现人的一生是从花季学生到花甲学生。他进而阐述了在办学中充分引进信息化技术的方法和经验。上海市老年大学在这方面发展得较快,目前已有50多门课程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浙江老年大学诸春华副校长则分享了该校举办“微信”、“淘宝”短期学习班的办学理念和经验。
通过为期2天的研讨,与会代表、专家们除了产生以上一些学术上的观点和认识之外,同时还对与国际议题相关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要建立对老年大学教育对象的系统研究体系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说过:“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在中国老年大学教育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或者说,我们过去并未把老年大学教育完全看作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只把到老年大学学习和活动的老年人看作是活跃的老年人群体,而极少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去探究他们自有的精神层面,去正视他们继续发展可塑性和担负着社会的责任。通过此次对“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的研讨,我们开拓了思路、提升了认识,掌握了一些数据,这对我们日后更深入地开展对老年大学教育对象的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林元和副会长在总结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把对我国老年大学教育对象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建立对老年大学教育对象的系统的研究体系已是刻不容缓。
二是要对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国际地位作客观评价
在这次研讨会上,通过对国内外一些资讯和数据的比对,使我们对目前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更具体、更客观的评价。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从总体上讲,中国的老年大学教育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好的水平。这一方面体现在发展的规模即中国老年大学教育在学校数量、在校学员人数和开办课程数量等几个主要数据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老年大学教育在中国表现为政府对社会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给予政策、资金和场地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近期,由国家教育部牵头编制的《全国老年教育规划》即将出台,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在这方面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与国外老年大学(特别是欧洲的老年大学)相比,我们在平均入学率(我国老年大学毛入学率是3.49%,欧洲是8%)、学术研究水平以及对办学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课程设计上,虽然欧洲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不大,但是其课程设计能很好地体现引导性、学术性和启发性。相比较而言,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还有一部分仍停留在“唱唱跳跳”的层面,确实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升。张晓林会长在讲话中强调,自信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于把自己好的地方展示出来,敢于讲自己的缺点、暴露自己的短板也是自信,并且是更加的自信。林元和副会长寄语在座的专家、学者和即将出访西班牙的代表团成员们,要积极展示我们先进的、优秀的一面,也要敢于讲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老年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办学实际,改进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
三是要加强我国老年大学教育学术研究与国际对接
研究老年教育国际议题,是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加强我国老年大学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手段。多名与会代表表示,像“老年大学学生——新一代学生”“老年大学,公民和社会凝聚力”和较早时候的“老年教育与代际合作”、“老年教育与银发旅游”等一些AIUTA国际研讨会主题,都是紧贴国际社会形势和国际教育思潮的命题,其崭新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和科学的内涵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通过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国际联络部开展这种“1+1”模式的国际议题研讨,保持与国际对接,有利于我国老年大学教育不断吸收各种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维持自身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

热点推送 更多>>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