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那种教师只管讲,学生被动听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已被摒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自主式学习方法已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在老年教育中更是如此。我们在花卉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针对花卉盆景搬动不便,无法在课堂中进行充分交流的情况,采用人随盆景走的思路,把固定教室内的互动拓展到教学地点的互动,就是把原来固定的课堂灵活地移位到学员具体的花卉栽培点,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的空间。其模式如下:

|
|
|
我们在固定学习点进行讲授,如嫁接、扦插、压条、移植、翻盆等知识与操作技能后,学员回去进行具体的实践,其结果往往是体间的差异很大,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如果单凭在教室里交流,很难完成经验的总结和对失败原因的具体分析,加上老年人记忆力普遍衰退,有时当时似乎明白的东西回去后又不清楚了。于是,我们就组织学员到栽培家庭实地观察讨论,教员只是在节点上进行一定的指导。这种通过眼看、耳听、手动、脑记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活动,其效果就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交流要好得多。这是完全符合新的学习方法理论的。这种实地学习方法有效地推动了平时学员之间相互实地学习交流的互动。
农村老年人有着一定的农田种植经验,但与花卉栽培相比,它们虽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更有着很大的差异,后者的技术性更强,管理要求更高。经过实地的观察与学习,加上主讲者通俗的介绍,就能较快地实现两者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在学员脑中容易形成深刻的记忆。
为扩大学员的眼界,我们还走出罗泾地区,先后参加了上海森林公园、植物园、世纪公园、宝山植物园等有代表性的公园,同时也适时组织参观一些花卉展,使互动学习的范围更加扩大。
我们的互动学习方法受到了学员的一致欢迎。因为在此学习过程中,每个学员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其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很难分清谁是学员谁是教员,使教与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深深地吸引了老年学员,连外区华亭的退休教师慕名前来参加。罗泾花卉班多年来能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跟我们采用这种扩展的互动学习方法是有密切的关系。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几点体会是十分深刻的:
1、 这种方法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东道主总是热情接待,每次学习既是一次知识技能的交流过程,也是一次情感的交流过程,增添了相互间的友谊。如巴西引进的一种三角花培育比较难,沈同宝老师就把自己培育的三角花无偿分送给其他学员,在花盆购买时采用了团购的方式,再分发给每个学员,既降低了学员个人购买花盆的成本,又解决了大多数学员的麻烦。
2、 缓解了罗泾地区花卉师资不足的困难。每次学习既是一次相互学习过程,也是一次基层师资的培训过程。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比较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积极地帮助指导未参加培训班的其他花卉爱好者,起到了很好的辐射效应。
3、 学员把花卉学习作为自我展示的一种体现。学员陆祥娥、闻丽娟充分利用公房空间,培养了四五拾盆花卉,家住农村的学员,除了盆栽外还辟出小块园地进行栽培,把晚年的乐趣融合在花卉栽培之中,大大丰富了精神生活。
4、 增强了学员的体质,活跃了学员的身心。罗泾是国家卫生镇、上海市文明镇,优美整洁的环境本是休闲的好地方,就是农村水泥路也通到每户家门口,出行非常方便。学员结伴行进在各花卉栽培点又是一种很好的运动锻炼。有时一次学习过程中就要到达几个花卉栽培点,大家在途中享受美好的绿色风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精神上十分愉悦。如85岁的金士忠老先生因病开刀而失语,参加花卉班后,交了不少老朋友,经常性的交流增强了其体质。在家与花为伴、与花为友,摆脱了孤独的阴影,追求新的生活目标。
5、 美化了社区环境,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花卉班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菊花为主打的展览,至今已举办了6次,成为罗泾一道秋时的独特风景。特别是去年的三会联展(列入市“非遗”的十字挑花、书画、花卉)吸引了不少居民前往参观。推动了广大群众对精神生活的积极追求。办好老年教育,除了学习内容的因素之外,教学方法无疑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在花卉班实施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了寓教于动、寓教于乐的理念,是把学习与老年人的健身、养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所以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是可行而有效地。当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与提高。在此我们把自己的做法供大家参考,也更期待兄弟学校好得教学方法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