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娟是薛家居委会“五姐妹腰鼓队中的一员,从小喜欢文艺。
2003年的一天,她到永丰街道社区学校学习健身舞。当时,她对健身舞一无所知,20多年来一直忙于自己托儿所的事业,早已把唱歌、唱戏、跳舞这些兴趣爱好晾在一边。她还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去参加了培训班,巧合的是,老师竟是她的大姐。健身班中的学员年龄大多和她差不多,有些比她还要年纪大。看着她们热情的劲头,熟练的舞姿,她的胆怯心理立刻一扫而光,也全身心地投身到健身舞学习中去。
第二年,薛家文体团队正式成立。她的三个妹妹都成了队员。她们在大姐的帮助下,先从基本姿势和基本台步学起。休息日和晚上是她们的练习时间,也是她们流汗流泪的时间。大家从田间走来,虽然淳朴、勤奋、不怕摔打,但是一无文化知识,二无健身基础,单靠大姐每个星期一次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她就充当了教练的角色,和大家一起复习新学的内容。大姐说,徒弟教徒弟可不行。你自己必须到松江老年大学接受系统训练,否则很难有所提高。当时她在托儿所的工作很忙,每个星期要抽出两个半天去参加学习,托儿所的工作谁来做?但是,她的决心已下,无论什么困难都阻止不了她去参加学习。她就增加托儿所老师,还把两个女儿也安排到托儿所工作。一到社区学校,她真是开了眼界。原来这里有这么多的班级、既有健身类的太极拳、腰鼓、交谊舞、中国舞、健身舞,还有艺术类的大合唱、书画、钢琴等等。她从腰鼓初级班学起,一学就是8年,越学越起劲,越学越觉得有学不完的知识。老年大学让她圆了“大学梦”,更重要的是让她改变了观念。老年人应该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她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去学习她想学的东西。60岁的她还学会了打腰鼓、打扁鼓、跳排舞、打木兰拳等。她要把学到的拳、操、舞教给团队的姐妹们,还要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学习。她首先组织好队伍,安排好训练,团结好每一个队员。没有基础不要紧,20名队员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练动作。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指导,一遍遍地练,直到掌握为止,为了这支队伍,她牺牲了许多。双休日是“法定”的训练日,她推掉所有的应酬;市里、区里只要有新的舞、操编排出来,她就第一个去学,有时跟着大姐去学习,回来后不厌其烦地教给队员们。休息日,托儿所就成了队员们的联络站和临时课堂,大家在这里交流练习体会,巩固所学动作,为此她不知修了多少次录音机。为了方便训练,她还自费购买了MP4, U盘、小音箱等器材,把训练用的音乐、视频都放进去,人到哪里设备就跟到哪里。春节是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光,文体队却照常训练。为了使队伍尽快成长起来,再大的困难她们都能克服,再多的苦累她们都能承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居委领导的关心下,在街道文体站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每个队员的努力下,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先后登上《百姓戏台》、《精彩老朋友》的舞台和各类市、区级健身操、舞的赛场,充分展示了永丰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文体队收获了累累硕果。07年,《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登上《百姓戏台》;08年,《家和万事兴》在《精彩老朋友》演出;09年,《家和万事兴》被《百姓戏台下社区》相中。在区 “三下乡”等活动中,她们的节目往往成为压轴大戏,受到广泛好评。2010年,薛家文体队参加上海市“亭林杯”腰鼓比赛,获得二等奖。要知道,在30多支队伍中,只有她们是以居委会名义出队的。
2011年,她们薛家腰鼓队被评为松江区“十佳优秀团队”,在区运动会闭幕式上和专业演员一起同台演出。
通过几年的学习,她懂得了一个道理: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人才活得有意义。所以,她要真正担当起终身教育推进员的责任,自己带头参与学习,还要发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学习。为了进一步打造薛家五姐妹文体团队腰鼓队,她们已经完善了规章制度,安排好全年的学习计划,使队伍朝着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