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党派人士黄艳:市规委主任
近5年来北京首次任命党外人士任市政府机构正职
作者:蒋彦鑫 马力
本报讯 昨日,无党派人士黄艳被任命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委统战部人员确认,这是近5年来北京首次任命党外人士担任市政府机构正职,黄艳也是现任市政府机构正职中惟一一名党外人士。
除了任命黄艳外,昨日举行的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还投票表决决定,免去陈刚的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职务。此前,副市长陈刚一直兼任北京市规划委主任职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任命不是简单的选人范围扩大的问题,而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模式。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写进了十七大报告。
汪玉凯说,这种可喜的变化今后会更加明显,将来应该有更多的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担任行政一把手。同时,这种机制下,担任一把手的党外人士不会是点缀,而是有责有权。北京市规划委作为北京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机构,此次的任免就是一个明证。
新任女官员专业扎实视野开阔
昨日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之一为人事任免。北京市人事局局长辛铁樑受王岐山市长委托,就提请的人事任免名单作说明。说明中这样评价这位43岁的新任女官员:专业理论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改革创新意识较强;责任感强、勤奋敬业;外语水平较高、为人直爽。
黄艳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自2000年以来,黄艳就担任市规划委副主任。她分管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项目审批等多项业务。同时,还积极与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抓奥运工程、轨道交通,参与协调和审批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她曾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中心居住环境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还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党外人士担正职北京有过先例
身为党外人士担当正职,黄艳该如何与党组书记沟通工作?汪玉凯称,由于部门行政首长不是中共党员,为此,就需要党组与行政首长建立一种畅通的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如何确立、运行,相互责任如何界定,都还需要继续探索。
对此问题,辛铁樑称,历史上北京有过相关经验,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也表示,此前北京有过党外人士担任正职的情况。据市委统战部人员介绍,此前,北京市计生委主任肖燕军就是民主党派人士。
干部选拔任用的新气象,今年在中央政府层面也有明显体现。今年4月,民主党派人士万钢担任科技部部长,他是35年来首位任部长的民主党派人士。6月,无党派人士陈竺又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蒋彦鑫 马力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贵彬
档案
黄艳 43岁,河南郸城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无党派,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
●1982年9月-1986年8月 南京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
●1986年8月-1992年9月 任市规划院详细规划所助理建筑师
●1992年9月-1994年11月 比利时鲁文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中心居住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8年11月-2000年9月 任市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2000年9月-2002年7月 任市规划委副主任
●2002年7月-2006年6月 任市规划委副主任,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工程部副部长(兼)
●2006年6月-2007年10月 任市规划委副主任
两次鞠躬
特写
昨日上午,作为提请任命人员,黄艳早早地来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旁边的小厅内,安静地等待。黑色套装、红色围巾,一头短发的她和平时出现在公众场合一样,庄重但不失亲切。
上午11时10分,根据会议议程,黄艳走进会议厅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见面,随后她弯腰向委员们鞠躬致敬。此过程中,她一直保持着微笑。20分钟后,会议经投票表决,决定任命黄艳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
随后,场内响起音乐声,黄艳快步走到会议厅前端,再次鞠躬致敬后,微笑着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手中接过任命书。
面对媒体的黄艳依然保持着惯有的低调,她几次笑着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然后略带抱歉地说:“以后吧,以后再说。”
事实上,此前作为规划委副主任、担当时任规划委主任陈刚左膀右臂的黄艳,虽然主管着北京城市规划的众多方面,但在媒体上露面的时间并不多。
“规划城建要考虑到几十年后”
人物
干练、直爽、知性,这是许多人对黄艳的评价,这位亮丽的女规划师,将在市规划委主任的位置上,继续为北京这个城市规划出未来的蓝图。
【工作】 是专业型领导
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是她和同事们的作品
和黄艳共事过的人都说,她是一个专业型的领导。《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及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都是黄艳和她的同事们的作品。
不过黄艳最初的志愿并不是城市规划,而是建筑和工程方面。1986年从南京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由于品学兼优,被时任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的柯焕章选中,完成了从学建筑到搞规划的跨越。
奥运申办成功后,北京规划部门马上转入奥运会筹备工作之中。黄艳和她的同事们组织了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活动,这是标志着启动奥运工程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受到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的90余个方案。
之后,国家体育场的建筑设计国际竞赛启动,从60多个联合体的申请中选择了14个联合体参加设计竞赛。“鸟巢”方案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最终确定为第29届奥运会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经历】 参与申奥陈述
维尔布鲁根说:“你的陈述方式非常有亲和力”
曾在国外深造的背景给黄艳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1994年,黄艳获得比利时鲁文大学硕士学位。毕业时,黄艳的硕士论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住宅发展历程”得了A。多年后,她的这篇论文依然存放在鲁文大学的系资料馆中,并经常作为资料引用。回国后,黄艳将从国外学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规划实践当中。
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使黄艳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北京市规划委一官员回忆说,在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时候,黄艳经常不用翻译。“北京申奥时期,国际奥委会的官员经常来京视察,黄艳边讲解边翻译,得到了罗格等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赞赏。不过这也增加了她的工作量,在每天工作到很晚的情况下,第二天早晨还要4点起床,准备汇报材料。”
2000年9月,在担任市规划委副主任的同时,黄艳还担任了另一职务———北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在北京第二次申奥的关键时期,面对以维尔布鲁根为团长的奥委会评估团,代表中国申奥的14位陈述人侃侃而谈,其中就包括了黄艳。
当时,黄艳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讲述了北京“奥运村”的规划、建设和要提供的服务。数年之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黄艳曾坦言,当时和其他陈述人一样,她的压力很大,非常紧张。但凭借着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流利的英语,黄艳和她的团队得到了评估团很高的评价。维尔布鲁根会后对她说:“你的陈述方式非常有亲和力。”
【个性】 直爽有亲和力
她常用“杞人忧天”来提醒自己
“她非常好相处”。市规划委一官员说,黄艳给大家的印象是很直爽。比如觉得哪个方面的工作不满意,她当即就会指出来。“虽然有时被批评,但大家都不会往心里去。”
采访过黄艳的记者们也感觉,她具有亲和力,而且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在今年1月底北京市人代会的政务咨询会上,黄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由于内容涉及北京保障类住房建设方面的多个数据,她请记者将刊发前的稿件传给她看看,以“确保数据准确”。仅半小时后,她的修改稿就传了回来,word文档里对修改的地方都用红字进行了标注,这样的速度、效率和严谨态度,在记者采访中并不多见。
黄艳自己常说,工作中一定要设定有限的目标,既要做理想主义者,又要做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黄艳的同事回忆说,她常用“杞人忧天”来提醒自己,“规划师应比任何专业考虑得更长远,对城市建设要考虑到几十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