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学热在全国风行,各大报均以显著位置和大量篇幅予以报道时,殊不知国学教学在全国2万多所老年大学内,已不声不响地进行了20年左右。许多老年人自觉地学习中国先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从中加强了道德修养,启迪奋发了精神,积累了知识,提高了鉴赏和写作能力,使我国几千年遗传下来的瑰宝,在这里大放光彩。
(一)国学在老年大学属热门学科
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而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说,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界定。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曾给了一个相对简洁的定义:“国学乃是中国古时各种文史哲学问之总称。”全国一些比较大的城市的老年大学在国家设置的课程与顾老先生所下的定义不谋而合。就成都市老年大学来说,就设置了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历史等班次。并在教学大纲内明确了教学的内容、重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文学课,要求通过选讲历代名篇及其美学特征的教学,使学员较为系统地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发展历史,读懂所讲的诗歌、散文,准确地明昕其字训诂、句意、篇义和其蕴涵的人文哲理,从而达到提高学员的赏析写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现实之目的。在古代汉语班中,要求学员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提高阅读古书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中国史纲要教学中,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阐述中国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员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此外,还有属于国学范围的国画班、书法班、中医班以及各种拳剑的教学,就不一一例举。这些班次生源都比较多,其中尤以文学欣赏和中医班的生源最多,每班都在八、九十人以上。参加国学学习的学员,大部分在60岁以上,还有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坚持听课。在通史一班学习的市上老领导朱戒吾,90多岁了,每课必到,并踊跃参加班上的活动,举行盛大的运动会时,他昂首挺胸地走在队伍的前面,看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成都市青羊区老年大学,有一位89岁的老学员,名叫许德根,因患心血管病,下肢瘫痪。他的儿子也年近花甲,许德根很爱听文学课,每课都由他的儿子推着轮椅到学校,许老先生的好学和他儿子的孝心,在青羊区成为美谈。
全市区县的老年大学在国学教学上,虽然不及省、市老年大学设置那么多的班次,但大多也设有文学班、诗词班、国画班、书法班等,也培养出不少的人才。
(二)老年学员热爱国学的动因和收获
为什么许多老年人热爱国学,乐此不疲呢?据笔者观察分析,有下面五点:
一、为热爱中国的历史而学习。1996年,我曾经访问过成教某科研所的原领导张万禄,当年他已82岁。我问他为何年岁这样高了,还要学习中国历史时,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有许多与现代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历史可以使人鉴古知今,从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另外,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考虑问题,才能使脑细胞不致老化,保持身心健康。”张老的这番话代表了许多热爱历史课老人们的共同心声。
二、为热爱中国古代文学而学习。一位学员(别辉)写了一首“读古文有感”的诗:“昔看白衣褂,临床抚病人。心系古文学,无暇读五经。唐诗宋词厚,束阁早封尘。退休把岗下,青山去品茗。悠悠云影动,啾啾百鸟鸣。身心颇不适,顿觉百病生。忽忆东坡句,应惜寸光阴。相约读书去,不闻喧语生。……儿孙皆抚掌,赞我去读书。周三古文学,周五古汉语。艺文皆佛性,皓月照我心。此中有真意,二春已顿生。”此诗将他学国学的动因和收获,说得一清二楚。
三、为“古为今用”而学习。许多老同志对于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著作、报告中常常引用中国历史文化理论和典故为阐明中国的革命实践问题非常敬佩。毛泽东巧妙地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我们民族智慧的精神融为一体,他的著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中华民族的,富有中国特色。在形式上表现出中国语言的形象生动,比喻丰富,诙谐幽默。他用孔子所说“大同”社会来解释共产主义;他引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实事求是”一词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他的思想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是“古为今用”的最好榜样。邓小平理论特别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如发展生产、富国强民、实现小康、共同富裕等,这些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创造性吸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德保民”,“政在养民、重民、惠民、富民”等思想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继承性。现今我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视,倡导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表率,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和贯彻。
四、为了沟通中外文化的交流而学习。2003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北大东方学系教授季羡林,促膝长谈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问题,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问题,引起中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成都市老年大学的唐延秋,在她写的“我为什么要学古文”的文章中,特介绍了她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做法。她于2000年秋,应邀到美国访问,在圣·路易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故乡的一个植物园中看到一个假山旁的石碑上用中文刻着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她用英文简单地向美国友人解释这首诗的含意时,不少游人驻足倾听,有一位老年妇女流着眼泪说,由于车祸,失去了儿子,她请唐延秋把这首诗用中文抄下来,她要回去贴在墙上,讲给她的孙女听。唐延秋回国后,用E-mail与美国朋友联系时,引用了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国朋友看到后高兴的了不得。从此以后,每次回信都写到:“今天晚上月亮又圆了,我知道天上的月亮照着我也照着你,你明白我在思念你吗?”这些古诗把东西半球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朋友紧密连结起来,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唐延秋原是某医科大学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数十年,但她钟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还在不断提高中、英两语的水平,为中西文化交流而努力。
五、为提高写作能力而学习。老年大学也设置了写作班,但许多学员懂得仅靠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要想写好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熟唐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是他们既上写作课,也上文学欣赏课或诗词课。学了几年,写作水平大有长进。有不少人写的作品屡屡在报刊上发表,有的参加征文比赛,得到各种奖项,获得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很好的效果。
(三)对老年大学继续搞好国学
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国学教学中,要求学员在增长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为的同时,应着重强调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是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中国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我们老年人应通过国学,坚定自身的共产主义信仰、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继承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并以自身为榜样,影响自己的子女、孙辈和周围的人,为实现祖国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做贡献。
二、要引导学员弄清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没有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但这种继承又不能盲目的,即继承应建立在批判与鉴别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有没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所以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个关键问题。要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尊师重教,加强学校与老师之间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老师有什么困难尽量帮助解决。在这方面,长期来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老师的待遇过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讲贡献不是长久之计,但老年大学又是个穷单位,酬金高了又负担不起,只有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提高一些是十分必要的。二是要想方设法扩大和稳定教师队伍。老年大学已有20年的历史,原来的教师有的因年事已高,有的因有各种原因不能继续授课。一般来说,大城市是藏龙卧虎之地,大专学校和文化单位甚多,物色聘请好的教师应该说不成问题,但事实不然,要想找些水平高又适合老年教育的教师还是很不容易,这就需要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去寻觅,去物色。
要继续搞好国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除了很好总结自己的经验外,向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以及各地兴办的国学教育单位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携起手来,进一步搞好国学教学,让国学在全世界发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