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6月出版了一套“全国老年教育师资培训教材”,共有三册,由上海市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组织编著。本人承担了其中《老年心理学》一书的主编。现就老年心理学与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心理调适两大心理问题作一概述。
一、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是老年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通常界定为一门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动之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从老年学考察,除了老年心理学,它还包括老年社会学、老年教育学、老年医学、老年经济学等等。从心理学考察,它是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之后向人生之老年阶段延伸的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我们编撰的《老年心理学》一书,是研究老年期之个体的、以及与其发生变老和老化有关的心理活动之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是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心理问题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一项重要内涵。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的人生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生理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均与人际关系有关。这些需求获得满足,人才会收获快乐。
人际交往和沟通则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及其相应的人际关系极其重要。有的研究指出,在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人际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与别人的交往和形成的关系。
在学术界,说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之重要的且最为权威的则是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对700多名被试者进行长达70多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人如何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研究对象有两类,分别是268名哈佛大学本科生和456名出生于波士顿城郊结合部之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前者,智商高,体格健壮,精神阳光,家境优渥,堪称完美;后者,求学和就业坎坷,生活和家境困窘。
对于什么样的人能够比别人活得更有幸福感这一主旨问题,研究表明,幸福与拥有财富之多寡、社会名望之高低,与是否获得世俗社会认为的成功都没有直接关系。让我们幸福、开心的是,建立在有效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物,还是从贫民窟走出来的平民百姓,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他们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相应的社会关系。
得出上述结论与三项发现有关:一是,孤独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那些孤独寂寞者在中年后往往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极少长寿。二是,交往和关系之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有多少朋友、是否结婚虽然重要,但不是关键的决定元素,最让人受伤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龃龉、争吵和冷战,互相伤害,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比离婚危害更烈。三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起到保护大脑和维系脑功能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发现也很有启发:善于人际交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顶峰(一般是55到60岁期间),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当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个人包括金钱在内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人际交往和关系的水平;童年缺乏父亲关怀的人,成年后会有较多的严重焦虑;与母亲关系差的人,年老后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工作业绩与其童年期与母亲良好关系的程度有显著正相关。
心理学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如下的共识:交往能力和社会关系是预测个体绩效和发展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可靠指标。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它是预测健康状况、康复能力、幸福指数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可靠指标,与长寿也有导读的相关。
(二)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心态
心理学家艾利克?伯恩指出,人际交往中人们有四种心态。
(1)“我不好(行)—你好(行)”。此心态在交往中自卑感强,毫无自信,畏难退缩,交往之初会给人低调、谦逊的印象,之后会让人觉得难以欣然接受。
(2)“我不好(行)—你也不好(行)”。此心态在交往中有自卑的同时还否定并拒绝他人,不想与人交往也不想他人与自己交往,这种消极厌世的倾向必然使交往“一事无成”。
(3)“我好(行)—你不好(行)”。此心态在交往中优越感强烈,常常有意无意地轻视贬低对方,显得自大骄狂,很容易伤害对方,难以维系良好的关系。
(4)“我好(行)—你也好(行)”。此心态在交往中既认识自身价值又欣赏接纳他人,能使交往的双方有积极互动、进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持有“我好(行)—你也好(行)”的良好心态能使人际交往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一要强化“我行”的观念。黑格尔曾经说过,人应当尊重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老年人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通过回顾成长和工作经历中拥有的辉煌过去,来建立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二要有容人的肚量。容人的肚量来自于对他人价值的认可和尊重,也来自于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充分认识到包括对方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人。一个人在自重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三、心理调适
(一)心理调适是老年人又一重要心理问题
如果说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能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幸福生活,那么心理调适则是提升这一预测之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老年人。
1.老年期感知觉的变化及心理调适
(1)若干变化。关于视觉。人们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的生理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如视敏度、深度视觉、明暗适应等视觉能力下降,表现出对视物反应迟缓和容易出错、行走缓慢欠稳等。
关于听觉。听觉器官的老化,影响着对声音信号的传导和感受。老年人听力下降的一个特点是,对于高频声音的感受性下降尤为明显,另一个特点是在嘈杂环境中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明显下降。
关于嗅觉。人类的嗅觉与动物相比有较大退化,但仍具有影响食欲和情绪、警示危险信号等重要作用。嗅觉障碍患者发生意外的概率是正常者的2倍。人类嗅觉在50岁以后就会出现微弱衰退,70岁以后出现显著衰退,到80岁严重衰退者比例高达50%,造成对变质食品、有害气体的感觉迟钝而危及健康和安全。
关于味觉。味蕾的数量随年龄增长数量减少,分布面也缩小,到75岁味蕾数量仅占30岁时的三分之二,分布面积也大大缩小,且味觉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心理调适。首先,善于觉察感官功能的变化。老年期感官功能的衰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老年人并不一定能清晰地意识到,还可能会归咎于环境和他人。所以,老年人要及时知晓自身感官功能的变化,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如佩戴老花镜、提高房间照明度、购置助听器、交谈时选择清静环境,等等。
其次,努力适应老年期感官功能的变化。面对感官功能的显著衰退,既不能变得消沉、听之任之,也不能拒绝承认、固执于以往的生活模式。老年人要努力调整自身行为,主动适应老年期感官功能的变化。如逐渐放慢行动节奏、避免高峰和夜间出行、逐渐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等等。
再次,利用状态较好的感官功能。不同的感官出现衰退的时间和速度是不同的,同一种感官的不同方面在衰退的进程中也不尽相同。如与视觉和听觉相比,老年期肤觉的功能会保持着较好的状态。又如,在听觉衰退方面,与高频声音相比,老年人对低频声音的感受性仍会保持较高水平。老年人可以选择安静的环境来与人交流,可以培养对慢节奏的音乐和戏曲的欣赏,让自己乐在其中。
又次,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和锻炼。生活经验和有关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有规律地进行身体活动可以延缓甚至提高自身的认知功能。如视力不佳者可以使用“转眼法”,锻炼眼肌,改善眼部营养,使用眼灵活自如。
最后,使用辅助设备和防止意外伤害。感知觉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感官的感受性降低。为此,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设备来放大或者增强刺激,如传统的有放大镜、助听器等,今天还有许多电子产品如有声读物、大字体大音量手机等。另外,居所可做特殊设计以预防老年人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