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军功章是战士的骄傲,是军人的荣誉,是英雄的颂歌,是浴血疆场的印证。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这些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抗战小兵们,已成了耄耋老人。在大宁路街道虹屿居民区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抗战老兵。近日,居委会组织社区青少年,带着鲜花、慰问品来到3位老兵家中,聆听他们的故事。
夏保珍,1929年出生,1946年加入新四军,1950年加入海军。回想起当年的枪林弹雨的历程,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一场战役中,我和另一名战士执行送信任务,突然一声枪响,我立即卧倒,可身后的战士光荣牺牲了。”
在慰问过程中,青少年们倾听了老人的从军经历和英雄事迹,并详细询问他的身体现状和饮食情况。他女儿说,早就提过要给他申请长护险等服务,但都被夏保珍严词拒绝,他说:“不可以麻烦人家,我自己能照顾自己。”
1952年,22岁的韩秀琴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治从前线下来的重伤员,一直到1954年停战后回到上海。回沪后,她在上海铁路卫生局成立的护校担任班主任,1960年在原铁路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从事人事、档案工作。她曾多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和荣誉。
她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及自己的子辈、孙辈们。大家一进家门,便看到她正在观看奥运会比赛,床上还放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2支水笔和一个放大镜。看到大家来看望她,韩秀琴激动地说:“感谢组织记得我,来看我!”
韩秀琴精神抖擞地聊着家长里短、国际国内大事,临别之际,她说:“希望大家热爱党、热爱人民,不仅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更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作出贡献,最好全都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让自己的家庭成为满堂红。”
徐慕东,1927年出生,1949年4月加入陆军某部参加渡江战役。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1954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回到上海。他曾在部队里担任文书、参谋,又喜欢写作,因此,转业后并没有留在上海,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射阳,当起了小学教师,直到1986年光荣离休。
离休后,老人随儿子长住上海市杨浦区,前几个月刚搬来虹屿居民区。大家带着鲜花、慰问品上门,并向他儿子询问了老人近期身体生活状况,同时介绍了“静邻帮办”、退役军人优待服务、长者照护等各类服务便民举措。从服务上精简办理流程,业务办理上“一事一办”的便捷模式,让老人感受到大宁各项服务的“速度”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