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不妨来点模仿借鉴
2006年12月14日 来源:彩 蝶 浏览次数:98
      初学写作之人,模仿借鉴是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值得提倡。只有写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所创新,发展自己的风格。
      模仿不是抄袭,是取其意,在改造中翻出新意,借鉴改造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如将前人优美的文句借来,调整改造,加工润色,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功效。如我把“老夫聊发少年狂”,来形容自己古稀之年学习舞蹈的心情,比自己想出来的句子更贴切,也使古诗含有新意;又如我把朱熹《春日》里的两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改为“等闲闻得金桂香,万水千山总是情”,来表达我在金桂飘香的日子里,忆起大洋彼岸的友情。
      其实古人也有模仿的。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言“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诗仙李白借去改造为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成了神来之笔。如今知道郦道元文句的人不多,但李白的这首诗却是家喻户晓的。再有唐人孔颖达诗云“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北宋苏轼诗曰“淤泥生莲花,粪土出菌芝”,南宋周敦颐则借在《爱莲说》中曰“子独爱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一改造、润色,已成为千古绝唱,而无抄袭剽窃之讥。
      借鉴有很多方法,有借字入文的,有引句入文的,有借意仿写的。
      我有文《七月》中的“绿”,就是看了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二绿》得到启迪而借字入文的。我引句入文的差不多篇篇有,有许多文章我借鉴课文,借鉴报刊杂志,借鉴名著,改换立意,时间、地点、人物、材料,总之,借鉴形式、变化内容,在借鉴中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也能写出好的作品。以现代人的视角、观点改写古今中外的寓言、神话、故事、诗歌以及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习作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过分强调独创,对广大老年朋友来说是不适当的。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