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我画画坚持“三不画”
2015年05月11日 来源:上海市老干部大学 浏览次数:310

    一幅画是画家的一张名片,也是展示画家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作品要过硬,文化含量要丰厚,制作要精良,越过硬越被人认同与尊敬,越能与世长存。 我学画三十余载,始终把读书(画学画理)、亲近大自然与学习画艺画技同步进行,并将其作为系统工程来钻研。画坛上争论不断,起起落落,有时波澜叠起。我始终根据自身情况坚持“三不画”。

     一、画面陈旧不画

     画画的圈子里,百人在画竹,千人在画梅,万人在画牡丹,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画“松鹤荷桃、鹰虎猫鸡、鱼虾猴马、葡季兰菊”。重复这些画,没有自己的笔墨,没有自己的影子,没有自己的灵魂。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这些画画了几百年,现在还充斥在报纸上、专业刊物上、展览会上,大有“笔墨泛滥、废纸乱舞、恶俗满目、画坛成灾”之势。这些画画面陈旧,死气沉沉,味同嚼蜡,俗不可耐,叫人厌恶,一看就烦,实在看不下去。模仿、重复、雷同、跟风都是创新的绊脚石,只有加强学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一反常态,画出有新意的作品来。我也是很喜欢传统中的梅花画,但要纹丝不动地照搬照套,便觉索然无趣。曾看到百幅梅花图,其中一幅别有新意,使我受到了启发,想画一幅梅花图,但照画仍然不会摆脱老画面,于是我便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构图、稍作更改,配置一老者一持琴书童,并配上“雪消出远门,赏雪不计程”的诗句,画好后挂起来自我品赏,顿觉此画既有新意又有古意,可以说突破了百年来画梅的旧格局,创造了画梅的新意境。一粒珍珠赛过千万个贝壳,一幅有新意的画远胜千万次重复,在画道上应始终坚持“人随寒暑老,画伴日月新”,不画旧面貌,不画旧题材。

    二、非自己创作我不画

    画生活、画感受、画拾漏是我作品的基本来源。青年时代从军时,我走过六个省两个国(中朝),白天看“旭日东升、山川河流、古刹飞檐、寒梅绕屋、林鸟同唱、稻香鱼肥、路柳墙花、炊烟袅袅”,夜听“星月语语、钟声悠悠、松涛阵阵、风雨声声、草虫唧唧、蛙声片片、纺车咕咕、溪水潺潺”。离休后,我又重游故地,畅游名山大川。近年因年迈不能出游,于是我特别关注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远方的家》等,观百舸竞流、赏秦汉竹简、察各民族文化习俗、听更夫巡夜,吸宇宙之精气,撷南北人文之灵性。这些旧情新景给我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的养料。 有次在游黄山的归途中,我游历了太平湖。太平湖的美景激起了创作欲望,但落在纸面上总觉缺少点什么,没有张力,不够丰满,一时又想不起用什么物象充实画面,只好把它搁在那里。三年后,我突然想起1946年在苏北的一次战斗中,我们隐蔽在芦苇丛中,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芦苇丛,是个好东西。于是,就把夕阳、渔翁、扁舟、湖石、芦苇丛配置在一个画面中。画面饱满了,文学元素多了,内涵丰富了,终于画出了作品《暮归》。为了拓展创作内容,我也常常拾遗补漏,有时偶然看到读到有些画脱俗出众,笔墨无陈旧感、新颖又很有新意,且有吸引眼球的魅力,只因作者急于求成,作品缺少点什么份量不够,还有二度创作的空间(这些作品的主要问题是,作者往往缺少深思熟虑,把“即兴”的感情冲动作为完整作品来画。其实,这只是个点滴的局部的记录,并非真正的创作,因作品不完善,也给再创作留下了空间)。我就把它作为素材另加物象,重新构图,使它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充实。这样做也能画出完美的作品来。“抄袭被人谴责,模仿让人鄙视”,“避开大道走两厢,我行我素画自我”,我身体力行,不克隆,不靠近,不类同。

    三、没有新意不画

    履新而思变,求变求新,时有新作,是我孜孜以求的课题与目标。画画是画,画家的文化素养;画画是画,画家的文学思想。画在画外求。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己,画出有份量的作品。为此,我常年坚持读书,尤喜读有启迪有争论的文章,它能不断地减少我的盲目性,增长专业知识,提高识别能力,推动创作热情。读诗词散文能提高我的想象力,充实作品的文学含量;学习著名画家与名不经传者的作品,使我得到新的信息,获得新的元素,取得新的启发,储存新的能量。 有一年中秋节前报纸上、电视台、餐饮业有关销售螃蟹的广告,热热闹闹,铺地盖地,使我触目生情,煽动了我的创作神经。我就想借螃蟹这个题材画幅有秋意的画。于是,我把螃蟹、女儿红、菊花、艾叶、水生杂草与枫叶组成一幅画。画好后我把它挂在墙上,横看竖看都不对劲,自愁没有脱俗,面貌陈旧。细细琢磨,发现这些物象都是平时看滥的,用这些素材,不管你怎么画都跳不出一个“俗”字。画贵巧构思、巧制图、巧用笔墨彩。我想了两三天后,痛下决心,把红枫转换变形,用又宽又红的红色板块替代红枫,成为变形抽象的红枫。画好后再看果然不俗,既有西方的色块,又不失中国画的趣味。于是,一幅《蟹肥酒醇秋意浓》就这样画成了,确有新意。“胸无激情不谋划,画无新意不收笔”,成了我的座右铭与铁的定律。 作者只要有弃陈、画我、求新的艺术追求,落在纸面上的就不只是笔墨的痕迹,而是人心迹的流淌;留下的不仅是山水、人物、花鸟,而是学养、睿智、心绪、情感与灵魂。有的画人见人爱,万金收藏,又有的画穿千年风雨,越万里关山,还有的画万劫不毁,周游世界,究其原因,皆因作者文化底蕴宏博、学养深厚,更是求精求新和与时俱进的理念所致。 而今笔者已是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如能人生在世,定将继续努力。“生命不止,小车不倒,勇往直前”。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陈志军)

热点推送 更多>>

2019年长宁区老年大学学习团队培训会成功召开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