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发展城市社区老年教育与建设学习型城市研究》全国总课题——无锡子课题的过程中,笔者对我城区6个区中1786位老年人、100个涉老单位(部门)问卷调查的全部资料进行了汇总与分析,并对北塘区老年大学(区、街)“两校一体,统分有序”办学模式作了重点调研,撰写了《无锡市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由此对全市老年大学(学校)的建设发展和老年教育的普及提高,可谓思绪万千,感慨颇多。
一、加强城市老年教育阵地建设最现实的原由
从《研究报告》中不难发现,我市社区老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日渐显现出老年大学(学校)的“四个化”优势,但又同时也存在着阵地不大的“四个小”弱势。
“四化”优势令人喜。老年大学(学校)的学校教育“四个化”优势,是指专业课程多样化、教学设班梯型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教育成果社会化,它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1、专业课程多样化,老年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多样性,有利于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的学习需要,扩大选择面,提高入学率。2、教学设班梯型化,设置基础班(大多数)、提高班(小部分),研修班(个别课程),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自主选择,并增强老年人学习的递进性和持续性。3、管理工作规范化,办学、教学、服务等各类管理工作步入正轨,大多学校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准则、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教育和服务质量,增强老年教育的凝聚力。4、教育成果社会化,“学、乐、为”紧密结合,“一、二、三”课堂相互衔接,积极提倡“走出课堂,服务社会”,有利于增强老年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学校教育的“四个化”,犹如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内外畅通、各取所需的教育“大超市”:你需要什么有什么,你需要多少有多少。但社会教育中的老年教育,虽具有就近便捷、面广量大和短、频、快”等特点,但教育形式与内容大多像“小食堂”,有什么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因而难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需要层次的多种需要。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有一定局限性。唯有老年大学(学校)的学校教育,能较好地体现老年人学习需要的广泛性、多样性和递进性特点,符合老年教育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为社区老年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提高指明了方向,作出了示范,夯实了基础。
“四小”弱势令人忧。老年大学(学校)“四个小”的弱势表现在:(1)办学规模小。从市老龄办2009年统计报表分析,全市市、区及75所街道(镇)老年大学(学校)在校学员为30578人,仅占全市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总数的3.4%,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关于“十一五”期间的达标要求差之甚远。从各区校办学规模看,除锡惠、滨湖、江阴3校规模较大,在校学员达900-1200人次外,崇安、宜兴、北塘、南长4校的办学规模仅在368-700人次。街道(镇)老年学校平均为260人次。(2)学校覆盖面小。根据《研究报告》对4个区、23个街道(镇)、57个社居(村)的问卷调查分析,达到100%全覆盖的仅为21%,覆盖面在33%以下的占34.8%。(3)贡献份额小。全市75所市、区(市)、街道(镇)老年大学(学校)在校学员总数仅占全市各级、各类老年教育入学老年人总数的28%,对全市老年教育入学率的贡献率不到三分之一。(4)增长比例小。据市老年大学协会部分成员校的统计分析,7所区(市)校加市老年大学,今年上半年在校学员共计11832人次,下半年为12047人次,增长比例为1.8%。
喜忧交集谋发展。学校教育“四个化”的强势与其“四个小”的弱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为适应全市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为实现2012年全市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达到15%的目标,也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必须充分重视、切实加强我市各级老年教育的阵地建设,使学校教育的总体规模与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加强城市老年教育阵地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笔者认为,加强我市老年教育阵地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全”、“建大”、“建强”,简言之“全、大、强”三个字。除了还没有建立老年大学(学校)的区、街道(镇)、社居(村)要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建立外,现有的各级老年大学(学校),都应在目前基础上,把自身做大做强。基本思路如下:
(一)加强办学教学条件的全优化建设。这是把阵地做大做强的前提条件。老年大学(学校)要把自身做大做强、必须在一块基地、一套设施、一块牌子、一定经费、一个班子、一套规划、一定规模、一定效果等八个方面,不但要求“全有”,还要力争“全优”。为此,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争取地方党政支持,做到缺啥补啥,扬长补短,全面改善,整体加强。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在本地区、本学校老年教育发展规划上有所突破,要多作调研,慎密思考,立足主动。
(二)抓好员工队伍的自身建设。这是确保阵地做大做强的第一基因。区、街道(镇)的老年大学(学校),其办学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基本上都具有人手少杂务多、报酬少费力多、在职人少退休人多这“三少三多”特点,大多数人具有良好素质和负责精神。为了进一步发展,既要积极争取加强人员配备和适当改善工作条件,更要认真研究、努力抓好办学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建设,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热心服务、善于自我管理的学员骨干队伍,形成“三足鼎立”的强大合力,把各个阵地办成老年人最满意的老年学校。
(三)抓好专业课程与教学班设置建设。这是把阵地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老年大学(学校)教学的课程设计必须贯彻“按需施教”的方针。开设专业课程,既要有被动性引导的思路(根据老年人已有的一定的需要量),还要有主动性引导的新思路,形成老课程不断延伸、新课程及时开发、新老课程及时更替的生动局面。《研究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两个例证:其一是1786份个人问卷调查显示:50.07%老年人愿意参加老年教育,32%的老年人认为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和课程就学;其二是北塘区老年大学四所街道分校根据“弘扬传统、侧重康乐、兼顾实用、服务社区、创造特色”的大思路,同时开设10大专业32门课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按需设班”即按老年人学习需要的层次性、知识技能的递进性分别开设基础班、提高班、研修班,形成 “阶梯式”、“宝塔型”的教学班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是做大做强的根本保证,因此,“按需开课”、“按需设班”必须讲求实效,以必要的“摸底考核”为门槛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品牌课程的创建带动专业课程的整体开发与提升。
(四)抓好办学、教学、管理的全面规范化建设。这是把阵地做大做强的切实保证。《研究报告》在1786份个人问卷调查对“你最希望的老年教育形式”中,有38.78%的老人选择“老年学校规范教育”,同样,在“你认为合适的老年教育方法”中,有76.04%的选择“基本规范、具有一定效果,但不要压力太大”。老年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包括教学环境、领导班子、教学场地、办学经费、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主要方面。目前市、区(市)老年大学可重点抓好教学软件方面的规范化建设与创优创特,大致有教学大纲的编写与确定,教材的选择、编写与使用,教案的必要规范与准备,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制度,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课程建设(新课程开发、品牌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基本措施等十一个方面,从而为规范化建设由点到面的拓展延伸提供人力、智力和心力(信心)三大支撑。老年大学(学校)全面规范化建设的最终成果,不仅能成其之大,同时能助其之强。
(五)重视办学模式的探索,步入更好更快的发展之路。这是把阵地做大做强的战略性举措。在全国老年大学发展实践中,有市校与区(市)校统分结合,也有区(市)校与街道(乡镇)校统分结合、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而在我市老年教育重心下移的新形势下,更要考虑区校新的办学模式,对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更为有利,有利于全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有利于区内教育资源(场地、师资等)的共同分享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区、街(镇)对专业课程布局与分层次教学进行协调,更好满足社区老年人广泛性、多样性、递进性的学习需要;有利于统一组织区内教学研究活动,逐步提高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利于较快形成区-街道-社区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全区老年教育的普及提高。北塘区老年大学在四个街道设分校,实行“区街联办,两校一体,统分有序,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4年来已初见成效,从2007年的4门课程、4个教学班、80名学员发展到2010年的19门课程、21个教学班、519名学员,在校学员增长了5.49倍。区校与街道分校的在校学员由“一体化”前的585名,到2010年已增加至1691名,增长了1.89倍,年均增长47.2%。
(六)重视校际上下合作的探索,发挥层层推进的“链式”作用。这是把阵地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市老年大学是居于全市第一层级的老年教育主阵地、中心校,具有全方位示范、层级性推进、发展性引领、辐射性影响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老年大学要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老年教育阵地”。市老年大学主阵地、中心校作用要层层渗透,必须通过市内各阵地之间的上下链式互动方能奏效,即居于全市第一层级的主阵地、中心校,首先要对第二层级(区、市各老年大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理,居于全市第二层级的老年学校必须对本地区的街道(镇)老年学校发挥作用;居于第三层级的老年学校必须对所在地区的社居(村)老年教育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万万不可忽略的是,必须要有前瞻思维,全局观念,创新意识,协作精神,互动方式、合作平台等必备条件。
三、加强城市老年教育阵地建设的政府保障问题
加强我市老年教育的阵地建设,是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中的一件大事。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有关文件就明确指出:“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多层次终身教育体系”。2009年又在《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强调,发展老年教育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水平。”并要求“各市(县)区和街道(镇)都要建有老年大学(学校),社区(村)要建立老年学校(分校)。”
要全面有效、加强加快全市老年教育各级阵地建设,需要地方党政在进一步加强“党政主导”的同时,加强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确保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力度。我们在《研究报告》的对策研究部分,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社区的老年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全市的老年教育,已提出了“关注重心下移”、“制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考核”、“推进规范示范”、“加大资金投入”、“理顺管理体制”等7项重要建议,并分别作了具体阐述。我们从事老年教育的各级领导和全体办学人员,既要为全面加强老年教育的阵地建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也要以我们新的、更大的作为来争取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为政府层面有关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深信有党政主导,社会支持,无锡市的老年教育事业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