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大学开展“感动校园,共享和谐”系列活动
上海老年大学在办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学校连续两届获得上海市卢湾区文明单位称号。校领导班子为深入开展学校创文明活动,引导和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校风,经认真研究,于去年上半年开始,在全校开展了“感动校园、共享和谐”弘扬文明新风尚活动;今年又进一步开展了“创文明班级、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并开设了“长者讲坛”,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受到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使我们的师生振奋了精神,抒发了激情,学会了感动,纯洁了心灵,也使校园充满了关爱、温馨、快乐、健康的氛围。
1、自下而上,广泛发动。在整个活动中,学校以“发扬民主、尊重民意、上下结合、兼顾类型”为原则,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各项活动。2007年4月,首先发动全校师生推荐各系、各班级中平凡而感人的事例。要求写出一件真实事例,突出一种高尚精神,接受一次心灵教育。通过各班推荐,再由各系主任召开班长联席会商定,初步推出本系最感动的事例,全校共收集了55件真实事例。然后,学校将材料编印成小册子,于10月份发给每个学员进行投票评选。收到有效投票5391份,占在册学员数的82.05%。最后,根据学员评选的排序,经校长办公会议确认,评选出“十佳文明新风尚”事例。
2、树立典型,加大宣传。为了更好地宣传学习“十佳文明新风尚”事例,12月6日,学校召开表彰大会,由校领导颁发荣誉证书,校艺术团还将有的事例编成节目上台宣传演出。此外,校社团办公室还组织“文学社”的学员,分别对这些事例的相关人员进行了纪实采访,详尽地了解每个事例背后的动因和感人情节,编写出充满智慧思想和闪光精神的“十佳新风尚故事集”,分发给全校师生员工,以扩大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3、征询建议,注重实效。2008年3月,学校对“感动校园、共享和谐”推荐评选文明新风尚活动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这项活动的认同和感受情况,并征询对“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办好老年人满意的教育”方面的建议。共发了2000份问卷,回收1903份。有80%左右的师生认为这次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次成功实践,使大家都受到了教育。有些学员还提出了关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知识讲座等方面的建议。
4、因势利导,持久开展。“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为将“感动校园、共享和谐”活动持久开展下去,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素养,更好发挥老年人群体在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2008年4月,文史系全体师生向全校发出了“文明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书面倡议,提出了“要在社会中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实践者,争做好公民;在校园内争做好学员、好教师、好员工”等六项倡议。学校抓住这一典型,进一步发动师生,在全校开展了“创文明班级、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并用一周的时间在全校搞了一次响应文史系师生倡议的签名活动。各系、各班纷纷响应文史系师生的倡议,有5000多学员主动在印有“感动校园、共享和谐--文明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大红横幅上签名,不少班级还贴出了书面响应书。
正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签名响应活动的时候,传来了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噩耗,响应的热情即刻转入到为抗震救灾献爱心的捐款行列之中。校园中涌动着关心灾区人民、支持灾区重建、爱心奉献灾区的高潮。许多学员虽然退休金不多,但是捐款却一次又一次,在社区捐、在单位捐、又在学校捐;学员张利敏在捐款的那天并没有课,是特地赶来学校,一下子捐了10000元;许多师生捐款后不愿留下姓名。据统计,至6月3日,我校师生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共83872.60元,学校向街道等团体捐款计20000元。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要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为形成蓬勃、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努力”。我们将根据胡锦涛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活动,积极传播和谐文化,努力发挥老年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者的作用。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