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康里小区有个热心参与社区建设的居民,他叫罗培德,是一名老党员。他不仅是社区的“绿色低碳达人”,还是楼组长、党员志愿者和社区调解员。“罗老师”给人的印象就是沉稳、内敛有思想,许多居民遇到难事都喜欢听听他的建议和想法,他也热心为他人出谋划策,人们习惯称呼他为“罗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在罗老师身上在贴切不过,他的知识储备库一直在跟新。至今他还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每日阅读时间有2小时左右,上午读书,下午看报,剪报,做笔记。此外,他还经常写日记,把一些想法和灵感记录下来。
罗老师写日记的习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那个时候信息网络还没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多是书信往来。“现在翻看自己以前写的日记,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情景历历在目。”罗培德说,至今40年,用过的日记本也有几十本了,退休后虽不是天天记录,但是一周一记的习惯早已形成。
罗培德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这一辈都是文人,父亲解放后做过政教科科长,写得一手好书法。小时候的他就受父亲的影响,跟着父亲一起看书读报。“读中学时,我处于阅读的萌芽状态,我是学生没什么钱,经常去静安区少儿图书馆看书读报,一去就是半天。”他最喜欢郭沫若的诗,在书中发现优美的句子就会用笔抄录下来。父亲留给他一套1930年出版的文艺集册《紫罗兰》,至今保存完好。
罗老师读的书比较杂,从政论性的文章到人物传记,再到医学类的书,甚至连药盒内的说明书,都能引起他的阅读兴趣。他从小立志想当一名医生,这也是受到当医生的堂哥影响。尽管没能从医,但是并不妨碍他对医学的热爱。他会去买《医生手册》回来学习,平时喜欢阅读药盒里的说明书,通过了解药物的成分组成和副作用,指导家人和邻居合理用药。
“我最喜欢看名人传记,通过传记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和当时不为人知的故事。”罗培德告诉小编,自己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书籍都买回来看过,对他成长经历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他年轻时下过乡,做过县委书记,现在能成为国家领袖,他的执政思想和理念离不开他的过去。
罗老师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则是读报剪报的时间,他喜欢在台灯下阅读写作。
这也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那个时候只有下班后到家才有时间看书。当时居住的还是弄堂的老房子,每天等到家人睡觉了,他一个人到楼下的写字台上安安静静地阅读写作。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效果最好。阅读一定要能沉得下心来,这样的阅读效果才能达到陶冶情操。”罗培德说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每天在读报时,会把自己的所系所想在报刊边空白处做下记录,等到一周会集中把这些做过标记的文章剪贴在阅读笔记本上。翻看罗老师的剪报,也是一种学习,这里都集中了他的阅读精髓。
罗培德是新福康里居民区第四党支部的支部委员,每天“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也是他学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罗老师觉得“学习强国”平台非常好,是了解新时代习近平思想,了解我们国家时事政治、党的重要会议和精神文件最好的途径。他把“学习强国”平台当成了“时政词典”,想要了解相关的文件在强国平台上都能搜到。不过,强国平台需要使用手机阅读,罗老师觉得面对手机和看书读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读书看报更有温度。
这么多年的阅读积累,不仅让罗培德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最重要对他修身养心起了很大的作用。罗老师笑着说,书读多了会增加人的悟性,遇事就不太会转牛角尖,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很多因小事引起的矛盾自然就不会放在心上。从小到大,罗老师从未和别人发生过争吵,这也让他养成了谦和、沉稳的个性。在他看来,很多争吵都因小事而起是无意义的,各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人生要学会放下,这也是一种“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