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召开的全国第九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聆听了张文范会长的讲话,感触很深。张文范会长全面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视老年教育”的精神实质,系统地回顾总结了我国老年教育已经走过的27年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指明了当今老年教育“要向社区延伸、向院校延伸、向大中型企业延伸”的“大重视”、“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全国广大老年人的心声。这一讲话顺应了时代潮流,意义深远。
27年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经过一代接一代老年学员和办学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成为社会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全国人民最满意的教育”,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发展到4.1万余所,遍及城乡,在校学员达430余万人,为世界之最。此时此刻,张会长提醒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立足于构造学习型社会、立足于推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全国1.67亿老年人这个庞大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认识,430余万名学员在全国1.67亿老年人口中的比重,仅为2.5%,如果剔除59岁以下的在校学员,可能还达不到2%。再对照五年前制定的老年教育“十一五规划”,其中提出的“一、二、三”目标(即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学员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接受远程老年教育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20%;参与老年社会教育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30%),我们还相距甚远,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 “需要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大多数老年人享受到老年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必须“三延伸”。而要延伸到社区、院校、大中企业的每一个最基层,先决条件是:同级党委政府重视,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有方,能凝聚和吸引老年人,使他们想去并愿意学。两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但怎样才能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又怎样把各界层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动员起来呢?张会长指出:“需要我们积极去推动”。用什么方法去“推动”最有效呢?我在办学实践中体会较深的一点是:坚定“康乐有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并具体落实在“三个课堂”上下功夫:
第一课堂即学校教育,要不断开设新课程,对老课程要充实新内容,以实用性带动知识性,不断激发学员学以致用、求知创新的热情;第二课堂即社团、课外活动,组织引导各学习社团广泛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平台,使各种爱好不同的学员能经常相聚在一起,采风、创作、排练,促使他们大器晚成,出新成果;第三课堂即社区、社会活动,走出校门,发挥老年学员同社会各界有亲密关系的特有优势,请他们牵线搭桥,全方位地融入社会,办展览、巡回演出、组队参加社区各种志愿服务,等等。我们曾把反映城市变化新面貌的书画诗词、摄影展览办到每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会场,挪进市政府大门两侧的宣传长廊;在每年重大节假日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中,占领中心地带场区,令人刮目相看,既展示了自己,又扩大了影响。以行代言,常办常新,以这样的方式“积极推动”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重视老年教育”,十分见效。
“有为就有位”,张会长指出:“今后,我们的老年教育就是要在‘时代特征、东方(文化)底蕴、地域特点、学校个性'等方面做文章”。首先,要了解领导、群众、老年人各个时期的所思所盼,针对各方都能接受的地域文化特色,开课搞活动,努力把老年学校办成开发老年人力、人才资源,服务社会、服务家庭的阵地。这样,党政领导在筹划经济社会发展时,必然会想到这个阵地,想到这支银发学子队伍。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必然同这个阵地、这支队伍保持密切联系。老年群体在追求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时,也必然离不开这个阵地。只有达到了这一步,“三个延伸”也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三个延伸”决定“三个大”——大重视、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前者,就谈不上后者;老年教育还只能在2%~5%的老年人群中徘徊不前。我们今后的目标是,要把95%的老年人中的积极性逐步调动起来。今天,我们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看到“重视老年教育”已写进纲要,定了性、有了位时,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新思路,把功夫下到“积极去推动”上,苦干、实干、创造性地干,再谱老年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