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干部上文学课,已不再停留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上了,他们已从鉴赏文学的愉悦中逐渐产生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如何满足这种欲望,让老干部尽快进入文学创作的殿堂?我从日常的教学中感到,文学的模仿或许可以走出一条捷径。对此,我进行了近四年的探索。
其一,文学模仿首先是建立在作品的鉴赏基础上的,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弄清作品的艺术特色,才能着手文学的模仿。由于老干部的年龄和记忆的特点,一般开始所选的文学作品不宜过长,宜选取短小精悍的名家名作作为文学模仿的样本。我在初始阶段选了冰心的散文《笑》,全文五百多字,选了郭沫若的散文《路畔的蔷薇》,还不足五百字,等等。作品的短小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模仿的样本作认真仔细的剖析。比如,冰心的《笑》非常鲜明的渗透着作家的个性,作品笔调细腻,语言清新明丽,手法委婉含蓄,分析鉴赏时除了要把这种“冰心体”的风格讲深讲透外,还必须紧扣词句,联系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必要的“拆装”。
我们看《笑》的第一段: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这段文字,一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写情和景;第三句是写为什么有第二句的情。第二句写的是什么情呢?一个“呀”字,点出了这是一种惊喜之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惊喜之情呢?第三句中的“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说出了其中的原因。这恐怕就是学员所说的“拆”吧。
讲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后,笔者就要求学员,联想睡午觉,或者清晨起床后,推开窗户的情况,模仿上面第一段,在课堂里写一段100至150字的文字。学员把这种做法叫“装”。他们兴致很高,相互间还作了交流。学员反映,这样学习文学创作,看得见,摸得着,入门快,效果好。
其二,文字模仿要求多个样本的杂交,才能避免误入抄袭的歧途。我在课堂上分析鉴赏郭沫若的《路畔的蔷薇》之后,有位学员交给我如下习作:
我家的君子兰
两年前的一个清晨,我去晨练,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盆被人遗弃的君子兰。花盆已破碎,君子兰叶子萎蔫,干裂的泥土中露出少量须根。萎缩的叶子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露珠仿佛是君子兰被人遗弃而哭泣的泪水。
我把君子兰拿到家里来了,我想找个花盆来栽培它。
君子兰哟,我虽然不能给你以养料,但我要给以清水、以纯洁的爱心。
我找来紫砂陶花盆,将疏松的腐殖土放入花盆,修除君子兰老根、烂根,随后将君子兰栽入盆中泥土里。
每到春、秋季施肥时,我便特别小心,避免使肥液溅到叶片上,以免烂叶;夏季转暖时,我将君子兰放到室外半阴处,避免阳光曝晒;冬天转冷时,我将它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防止冻伤。夏季浇水勤些,冬季盆土干透后再浇水。
君子兰经过两年的呵护,今年开花了。
如今,君子兰叶青如碧,花朵朝天向上,色泽是外面黄红色,里面的下部带黄色,萼层出,蕊循序,素心蕴藏,华彩风发,既质朴,又光耀照人,礼貌泰然,却绝无矜傲。
君子兰放在家中案几上,不仅美化了居室环境,而且还放出氧气,净化空气。
君子兰,石蒜科多年生常绿草木,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其叶、花均美。君子兰主根、花茎、蕊柱,一以贯之,垂老不改其正直。君子兰有这样的特性,人们往往用来比喻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人,深受人们喜爱。
同一盆君子兰,生长的条件不同,其后果相差甚远。人也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环境,出类拔萃的人物又怎能出现?
这篇文章初看,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习作,学员也是一再告知,文章的内容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可是和《路畔的蔷薇》仔细一比较,却看出了某些明显的模仿痕迹。为此,我向学员详细介绍了1981年到1984年期间,莫言的短篇小说《售棉大户》和《民间音乐》,用莫言自己的话说,这两个短篇也是“模仿之作”。但莫言在“描红期”的模仿,并不是单篇作品的模仿,而是多篇作品的综合模仿。为此,我向学员提出了“模仿需要杂交”的建议。
这和生物学上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两个母本择其优点杂交,出来的新品种一般总优于母本,是一个优质的新品种。文学创作贵在出新。模仿样本愈多愈好,这像蜜蜂酿蜜,所采花的品种越多,蜜的营养就越丰富,就越会得到消费者(读者)的欢迎。
其三,文学模仿需要表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想感情。我在讲述游记写作时,把吴伯萧的《难老泉》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游记作为模仿的样本。写太原晋祠的《难老泉》继承了我国游记散文的优秀传统,在描摹自然景物中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思;除此以外,作品在剪裁和表现方法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具有作家自己的特色。太原的晋祠,足有三百多项名胜古迹,作品只是择其主要,概括一提,而将重点放在“晋祠三绝”,在“晋祠三绝”中又突出“难老泉”,并以“难老泉”为文章题目。以此可看出作家在剪裁谋篇方面的艺术匠心。这样的安排,正是为了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因为“晋祠三绝”或以古老为其特色,如西周的“齐年柏”,或以其精美的雕塑虽古老仍葆其美妙之青春,如“宋塑待女”;而最能体现古老而又难老之精神的,却是“难老泉”。“难老泉”已有二万万年到三万万年的历史,真是够古老了,可“难老泉”至今活泼地长流着,雨涝不增,干旱不减,历尽风云变幻却青春常在,充满活力。吴伯萧的晋祠游记以“难老泉”为题,恐怕原因也在于此吧……郁达夫的
《故都的秋》,不写当时大家熟知的北平的名胜古迹,写的却是院子里的牵牛花,槐树落蕊,秋蝉鸣叫,秋雨之后的情景,枣树秋果的成熟等五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来表现当时北平的秋的“清”、“静”、“悲凉”,选材上与《难老泉》不同,表现的思想感情却是作者自己所独有的。
就这样,经过多个模仿样本的分析对比,拓宽了学员的思路,改变了老同志写游记照搬导游说明等文字的状况,不少学员说,原来游记可以这样写啊!
(作者系浦东新区老干部大学教师罗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