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最直接的体现。上课,对教师来说,是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集中反映;对学习者来说,则是他们掌握系统知识,发挥智能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来,要通过一节一节的课来实现。可见,上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就老年教学来说,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要”。
一、要目的明确。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识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的胡搅一阵。”(《略谈学习语文》)可见,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居核心地位,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一般说来,教学目的明确应包含以下含义:(1)目的定得恰当合理,符合教材和学员的实际。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学员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师应做到这几方面的有机统一。(2)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应自始至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展开。(3)教师善于把教学目的转化为学员的自觉要求,使师生双方协调一致,共同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努力。
怎样确定教学目的?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领会教材的前言或教学提示中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从教材的编辑意图中找到确定教学目的的依据;分析课题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使学员掌握这些内容应是教学达到的主要目标;分析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实际及学员学习和生活实际,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二、要内容正确。这是指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的有机统一。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指:教师所授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对教材中基本定理定律等阐释的精确性;教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确定的恰当性。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引用必须可靠,对概念定理的表述必须准确,对科学原理的论证必须严密。对教师而言,最不能原谅的是知识上的差错。因此即使一堂好课,只要在知识上出了一点纰漏,就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它的智能价值就会陡然下降。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相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得好:“我看不到有任何‘无教育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当然,学科不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文史学科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比较明显,教师应注意将其挖掘出来;文体类学科也应结合实际灵活巧妙地进行相关的思想启迪与情感熏陶,如此等等。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是统一的,教师应注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认真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标签式”、“口号式”的做法,那种脱离实际的“高空作业”,均应予摒弃。
三、要方法适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方法是否得当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孟子集注》)教学方法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大凡一堂好课的教学有三个特点。(1)恰当合理。主要指教法的选用符合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学员的身心特征。目前,各科教师所常用的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选用具有集合优势的教法,以取得最佳的效果。(2)具有启发性。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多让学员动手、动口、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员,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传给学员,引导他们自己去钻研,去探索,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3)努力做到“四有”:有趣,即能激发学员兴致勃勃地学习教师所授内容;有味,是指学员感到所学内容实际、实在、实效,学起来其乐无穷;有奇,是指教师的教学有新意,有创见,有“曲径通幽”之妙;有感,是指教师能有意留下疑惑,以激起学员深入探究的愿望与信心。
四、要语言清晰。语言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教学过程的安排等,但当这些因素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时,都必须依靠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由此足见教师讲究语言艺术之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做到:(1)准确。准确是教学语言的生命,不准确的语言将导致一堂课的彻底失败。因此,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实做到用词确切、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能准确地传授教学内容。(2)生动。教师的语言要鲜明形象,富有趣味,要努力做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3)富有节奏。教师应注意声调的变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声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还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语速,讲课要用中速,太快太慢均不可取。这样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就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要组织得体。有人把一堂课比做一场出色的演出,教师是高明的指挥,学员是演奏的能手,二者和谐统一。只有掌握了这种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效。教师怎样把一堂课组织好呢?
首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计划性。一堂课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安排演示等,都应有周密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前一环节应为后一环节做好铺垫,后一环节则是前一环节的合理延伸,整个教学过程层次井然,逐层推进。
其次,教师要掌握驾驭课堂的艺术。上课时既应注意全体,又要兼顾个别,使全班学员都能学有所获。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眼神、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吸引学员的目光,使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来,以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第三,要注意动静结合。在一堂课内,学员如果始终处于“动”或“静”的状态,他们自然会感到疲劳乏味,而如果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如果是以“动”为主的课程(如舞蹈、太极拳),宜结合教学内容让学员“静”下来学点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就可做到“动”中有“静”。有的课程以“静”为主(如书画、文史),就可在课间穿插一些“动”的活动,使之做到“静”中有“动”。这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体脑同步,就能更好地使学员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这样组织教学,学员热情高,兴味浓,劲头足,教学质量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湖北 江汉油田老年大学 张大贵 张运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