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讲述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杨铉爷爷
我叫杨大亮,1951年12月9日出生于河南孟津小浪底镇班沟村。刚出生十个月,父亲就带着全家先后来到山西垣曲、河南临汝做手工生意。我十岁那年,父亲又带全家到河南灵宝县焦村镇照相、镶牙和修钟表,落户到该镇塔底村,仍以镶牙为主要谋生手段。父亲手艺高超,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熟悉他。
1965年,我小学毕业,五十多人的班里仅有七位同学考上了灵宝县级中学。我是七人之一,考上了灵宝县第三中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父亲格外高兴。他为了全家生计,带着全家漂泊他乡,艰难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在我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把全家的未来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将来能有所作为。
灵宝三中距离我家有十几里地,学校坐落在涧河河畔一个叫楼下的村子里。校园很大很美,四周的校墙全是土墙,一条源自深山里的清澈小河从校园穿流而过,河岸两边均匀地生长着柳杨树。校内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和游泳池,一排排的教室前面都种了一些果树,还有土制的乒乓球台。主要通道上挂满了雷锋、焦裕禄、欧阳海、王杰等英雄模范人物的肖像,时时刻刻地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努力上进,发奋学习。学校三十多位老师,大都是毕生于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教学严谨,水平很高。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逢周三下午课后,全年级同学被带到一个很大的教室里,听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故事;每逢周二下午,英语老师给同学们用英语朗诵雷锋故事;每逢周五下午,生物老师带我们到学校菜地里种菜收菜。学校还组建了各种兴趣班,例如绘画班、英语提高班、音乐班、戏剧班,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为未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入校不久,我就对英语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酷爱英语,是三班的英语课代表。每次统考,在全年级都是名列前茅,被英语老师称赞为全年级三个班150个学生中最有潜力的两个学生之一。我同样酷爱绘画,特别是人物画,自小就跟父亲学过。父亲给别人照相时,彩色照片完全是手工涂染的。我曾经在他们耐心指导下,把毛主席的彩照画得栩栩如生。三中绘画老师发现了我的绘画天赋,利用业余时间指导我,画了几十幅关于焦裕绿的宣传画,挂在校园的宣传墙上,深受师生好评。
每个学期,学校的师生文工团总是要给全校师生开展一次文艺汇报演出。一年级期间,我校师生文工团演出了两场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和《红梅赞》,极大地激励了我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革命情怀。
我们的班主任王笃生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终生难忘。他严以律已,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他对我们同学进行军事化管理,同学们的宿舍都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每天清晨,每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儿一样整齐。
初中一年级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1966年,正当大家滿怀信心要进入初二阶段学习时,文化革命开始了,全国所有大、中、小学的教学都停了下来,直到三年后(1969年冬天)开始复课时,我进入离我家不远的万渡初中学习,71年元月进入焦村高中学习。在这期间,我刻苦、拚命地读书,特别偏爱英语,但由于该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于是,每天下课后,我就一个人钻到学校后面的果树林里自学英语。我大声朗诵、背记英语段句,一本五十多页的英语简体小说"Little Tom"被我背得滚瓜乱熟。我可以用英语唱歌,朗诵和讲故事。到高中二年级时,县教育局要求各个高、初中必须开设英语课,但英语教师资源极乏,我所在的高中也是到处找不到英语教师。最后,校领导想到了我,于是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在基本不影响我学习的前提下,担任本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学生当教师,谓之奇闻,但这就是现实。开课后,班上同学非常喜欢我给大家上英语课,在同学支持鼓励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学年的英语教学任务。1973年底,我高中毕业,直接被安排到东村中学任英语教师。二年半后,由于我各方面工作表现突出,成绩优秀,被推荐到新乡师范学院外语系上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在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我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博学笃志,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1981被派送到上海外国语英语学院进修学习,1986年被黑龙江大学英语学院录取为大学助教进修班学员,学习研究生课程,获得英语硕士研究生学位。1986年至1996年,先后晋升为大学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5年5月开始担任河南师大外语系主任。
1997年8月,我被国家教委出国留学基金委选派到英国的剑桥大学英语学院访学,攻读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主研英美小说。在剑桥大学访学的日子里,除了上课和参加学朮研讨会外,我天天都去剑桥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学习。剑桥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当时藏书量达1500万册,专业图书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我在这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阅读了大量的英美名著和作品评论,收获颇丰。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国防工业等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十多部,发表学朮论文三十余篇。
2000年3月,我被引进到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任外国学院院长、英语教授。2011年9月到上海建桥学院外国语学院工作, 先后任外国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英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