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3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老年大学应该走“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道路——老年学员“融入社区、服务社会”的调查
2008年09月24日 来源:老年教育的感悟 浏览次数:55
    内容提要:本课题组对文艺系在校学员970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其中有76.08%的老年学员积极参加社区与社会活动,他们普遍认为参加这些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且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认为组织老年学员融入社区、服务社会是老年学校教育改革,促进老年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开展并协调“三个课堂”活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活动)是老年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衡量老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关键词:自主教育  生命质量  三个课堂
 
    一、课题的由来
    人从诞生起生活在家庭,然后步入学校,进而就业、踏上社会,最后又回归家庭、社会,这乃是人生的轨迹。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家庭、社会,老年人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能不能融入社区、服务社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充分享受生活、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这也是衡量老年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上海老年大学成立了“老年学员‘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课题研究组,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文艺系970名老年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个别与集体访谈,以了解现状,寻找相应对策,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员的生命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表1  性别结构  N=970

                       表2  年龄结构  N=970
    从文艺系的性别结构来看(女性占78.8%,男性占21.2%),基本上与我校性别结构的总体情况接近(女性占79.3%,男性占20.7%),老年学校教育“阴盛阳衰”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在年龄结构上却呈现某种差异:文艺系高龄老人(71岁以上)明显低于全校平均人数(占13%以上),这无疑与年龄偏高老人更喜欢恬静、安详的特征有关,毕竟蹦蹦跳跳是需要一定的体力与精力的。
    (二)对学习目的与动机的认识
    老年人为什么来老年学校学习,衡量老年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这既是有十分重要价值的理论问题,也是对开展社团活动、社区活动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问题。调查的结果如下:
    1.老年人上老年大学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吗?
    老年学员在回答“您是否认为到老年大学来,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越多、技能越好就达到了目的?”统计结果如下:
                        表3  学习目的  N=970
    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学知识、学技能”天经地义,为什么有占61.69%的老人,持“否定”与“疑义”态度呢?相关的调查告诉我们,老年学员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愉悦心情、潇洒人生、乐观开心”竟高达53.0%(上海老年大学《关于教与学情况调查问卷》2004年6月),这里有必要阐明的是如何正确理解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基础与资源;能力、素质是在知识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过程中获得的。老年学校教育理应在学员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课内的、课外的)去拓展智慧、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何况知识蕴涵着人类掌握世界的智慧方式,体现了人的情感与态度,老年人正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世界的认识,并形成了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就是我们在解读调查数据时应具备的态度与理论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在回答本问题时呈现一定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认为主要是“学知识、学技能”的男性比女性高出5个百分点(男:35.27%;女:30.20%这也许与女性倾向于“人际交往”有关。此外年龄偏低的学员(51-60岁)比年龄偏高的学员(70岁以上)认为主要是“学知识、学技能”者高出5个百分点(“低龄”的占39.43%;“高龄”的占34.61%),这可能是前者还有“求职”的需求。
    2.衡量老年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老年学员在回答“您是否认为一所老年大学办得出色,有水平,唯一标准是看培养了多少“能人”、“名人”、“专家”?统计如下:
          表4  是否以培养“能人”“名人”“专家”为标准  N=970
    学员对本问题回答持否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84.25%),肯定者仅为15.75%。其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持肯定者占11.27%,女性为16.02%)。我们有理由相信,衡量老年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绝不能以“成能”“成名”“成家”为唯一标准,也不能把培养出了多少个“画家”“书法家”“作家”便认定是“一流的老年高等学府”。据我们的调查,文艺系上千名学员中,很少有在职时的文艺专业工作者,况且即使在老年系统中得了全国性的什么大奖,也很难说已经成了“舞蹈家”“歌唱家”,其它各系情况也是如此。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老年人,没有经过像普通高校那样系统的、严格的、多学科的专业学习与训练,“成名”“成家”谈何容易?!何况现实的老年大学,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衡量老年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真正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他是否满足了最广大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老年人是否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发展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是否顺应了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三)对社团活动、社区与社区活动的认识
    先引统计数据如下:
    表5  参加社团活动、社区与社区活动是否也是一种学习  N=970
  表6  参加社团活动、社区与社区活动是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N970
   表7  参加社团活动、社区与社区活动对学习的作用  N=970
    表5.表6.表7的统计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老年学员普遍认为参加社团活动、社区与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学习(占95.3%),参加这些活动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占89.81%),它对学习的作用是显著的(“作用很大”和“有作用”的占83.53%)。他们对学习的理解远远地超脱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正如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的过程”,“那时,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育便成为生活本身的一个方面”(第90-92页)。我们十分钦佩老年学员这种敏锐与深刻的洞察能力,他们这种前瞻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拓展老年学校教育的办学思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老年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校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学员的社团活动、社区活动与社会活动,它们同样也是老年人广阔的学习天地,不能等闲视之。
    (四)对“自主教育”的认识
    我校倡导的“自主教育”理念,老年学员的认同程度如何?从表8可见,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我们问卷的题目是:“您是否同意老年大学应该强调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数据表明有76.39%的老年学员十分赞同“自主教育”,只有23.61%学员持否定态度,尤其是男性持赞同态度的比例更高(男性80.69%:女性:74.97%)。这充分证明当代的老年人他们更希望自己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自主、自强、自律精神,渴望通过“自主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生命、生活质量,这也为我们深入开展自主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于少数人的“不理解”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接受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总有一个过程。
    (五)参加社区活动、社会活动的现状
    从以上3张统计表格中,我们对老年学员参加社区活动、社会活动可以作以下概要的描述:文艺系近千名调查对象中有76.08%学员经常参加或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其中有近1/4(23.37%)担任了领导、指导与骨干(27.31%),并有近3成的老年学员在各种层次的竞赛中获奖。其中经常参加社区与社会活动的女性要高于男性(女性26.34%:男性20.81%),担任领导、指导、骨干的也是女性高于男性(女性23.23%:男性15.56%)。这些老年人活跃在社区、活跃在社会,他们用在老年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能力,积极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了更多的老年群体,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以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们在融入社区、服务社会的进程中,充分体现了老年学员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它给我们的启迪是:老年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还应该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开拓办学思路,打开学校大门,积极引导他们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真正使老年学员的生命闪烁光彩,让更多的还没有条件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人,也能享受生活,做适应社会发展的幸福老人。
    (六)影响参加社区、社会活动的因素
    是什么原因影响学员参加社区、社会活动呢?在回答“您认为影响参加社区、社会活动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中统计数据如下:
           表8  影响参加社区、社会活动的因素   N=970
    表8告诉我们,排在首位的原因是“人各有所好”(占37.66%),这很自然,尽管他们都是离岗的老年人,但他们的志趣、爱好、性格、经历、家庭背景……都有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引导,不能强求;排位第二的是“时间问题”(占30.70%),如何统筹安排时间不仅是学员本身,而且也是学校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他有组织安排问题(占17.38%)、经费问题(占8.12%)与认识问题(占6.14%)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与思考:
    (一)组织老年学员融入社区、服务社会是老年学校教育改革、促进老年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老年人个体而言,应当具有比较良好的素质结构,使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都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就老年人与社会关系而言,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乐于助人,为社区、社会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老年人与时代的关系而言,就应当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自主意识,发扬自主精神,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步伐。要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完成上述要求,按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胜任的,那就必须坚持让老年学员在融入社区、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才有可能。从本调查中老年学员反映的大量数据与事实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他们认为参加社区活动、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他们多数人认识到来老年大学不只是学知识、学技能的,是为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个性自由的张扬,并在学习活动与社区活动中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我校文艺系近千名学员中有四分之三的老年学员融入社区,参加社区活动。有的组织合唱队,有的开展各种展示活动,有的成了社区活动的指导老师,对社区发展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正如一位学员在为“少年管教所”失足青少年演出后说的一句颇为深刻的话:“以前唱歌、跳舞主要是为了自己开心、潇洒,而现在感到是一种责任,对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当然,这里所指的老年人“服务社会”与一般成年人、在职人员是有明显区别的。老年人更多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我们决不能把物质文明建设也强加在老年人的身上。所以组织老年学员融入社区、服务社会是老年学校教育改革、促进老年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搞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丰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拓展第三课堂(社区活动、社会活动)是老年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
    老年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不断地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老年学校教育在促进老年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体现生命价值,寻求和创造生命意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学校教育只有在扎根于学员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开展自己的活动,完成自己的使命。
    如何使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超越?
    首先,老年学校教育必须搞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它应该是主渠道。搞活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对老年人生命尊重与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他们的生命能量通过教学得到增值、提升和扩展。这就必须强调“学生本位”、“师生互动”,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老人,发掘每一位学员的潜能、潜质,发展老年人的个性。使师生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特别是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把能力的培养、方法的传授放在重要的议题上,使学员不仅自己学会、掌握,而且能在社区中做好“二传手”,传授给更多的老年人,;其次,必须丰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学校应为学员寻找各种展示的舞台,展示他们的才华、智慧、能力,使他们的生命闪烁出奇光异彩。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增进学员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感情;最后老年学校教育必须大力拓展第三课堂(社区课堂、社会课堂),让学员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会。例如我校外语系数名老学员,在自己居住的裕华社区组织了英语学习小组,把周围的老年人也吸引了过来。一、二十个老年人,能者为师,交流切磋,风雨无阻,暮晨不畏,竟然坚持了整整十个年头,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而且成了他们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人们的赞扬。
    (三)衡量老年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识到老年人心目中老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十分清楚的。用最简要的评议概括,那就是是否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凡是提高了,说明质量是好的,提高不多或没有提高则是差的。具体而言老年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至少有三条:其一,是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把众多的老年人吸引到老年学校教育中来;其二,是不是使老年人个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张扬;其三,是不是使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普遍提高。所以,本研究正是要通过调查,开拓我们办学的思路。从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高度,让他们在学校里、在社区中、在社会上展示老年人的生命价值。至于如何使老年学员更好地“融入社区、服务社会”,无论在实际操作层面、认识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期盼着有识之士共同来实践、探讨。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