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中国的老年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治国方略的实施,在进入老龄化的中国,老年教育必将有更快、更好的大发展,“十七大”召开后不久,上海即召开了老年教育工作会议,这就是一个好兆头。
我有一个梦想,三五年后上海老年大学将会面貌一新。宏伟的新校舍会拔地而起,学员不仅是成千而是上万。高大的体育馆和游泳池是老年健身中心。艺术馆里各种文艺社团(票友社、棋友社、艺术团、书画社等等)林林总总。多功能厅每天上午下午都有各种精彩的讲座,座无虚席,我的历史讲座会吸引更多的老年朋友来同我一起发思古之幽情,评点沧桑之巨变。学校里还有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坐小车来上课,大饭厅里有各种美味可口的饭菜满足各种口味的需求,周边还有环境优雅的茶室,咖啡厅供老人们聊天会友。那时的领导班子将是老中青三结合,基本上实现学员自主自治。上海最优秀的教师都愿意来校讲课。校园里充满了一派和谐的人文气氛,这里人人自尊,同时又相互尊重。……这是梦想吗?是梦想,但确是一个完全可以成真的梦想,不信,那就让时间来验证吧!
但是我想得更多的是学校的软件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看作许多学校校舍越来越气派,教学内容、管理模式、教育观念依然照旧,形式与内容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我担心这样的情景也会在老年大学里出现。但愿我的忧虑是多余的。
我认为老年教育一定要贴近老年人的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释家说:“生老病死皆是苦。”四苦之中有三个苦都与老年人有关。困扰老年人生活有三大难题,生活上贫困,生理上病痛,心理上孤寂。社保解决了老有所养,医保解决了病有所医,而精神上孤独与寂寞需要老年教育等文化设施来帮助解决。心态好,一切都好。
老年人为什么会感到孤寂?因年老体衰,离开了生活的主流,处于边缘,弱势的老年人很容易因为别人筑的墙和自己筑的墙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房门关上了,心灵的门也关上了。孤独,郁闷,身心交困,度日如年。
帮助老年人摆脱精神上的孤寂是我们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人心中时时要想到的问题。他们需求文化知识,需求养生保健,需求健身娱乐,他们更需要感情和心灵相交流,他们需要聆听更要表达倾诉,他们需要关爱照顾,他们更需要着重、尊严。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他们需要适应,理解,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需要了解、探寻,对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们有反思、反省的欲望。让老年人唱起来,跳起来,玩起来,乐起来,还要严肃认真地帮助老年人解决精神上的困惑。回答他们关注的各种问题。心情与世情、法制与民主、理财与民生、婚姻与家庭、代沟与亲情……。这些问题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不是哪一位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的教师都要肩负的任务。
在这里我想侧重谈一谈老年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最近,九十六岁的杨绛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走在人生的边上》,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杨先生说她问过许多社会的精英(专家教授乃至院士)怎么看待死亡?他们的回答简单而有幼稚:死了死了,一死便了,身心俱灭。由于全社会生命教育的欠缺才会出现这种畸形尴尬的现象,精英都如此,凡人更不必说。注视实用伦理是中华文化的优点,但缺少抽象思维的传统则是我们的弱点。人需要脚踏实地,又需要仰望天空。死不因我们怕而可以回避,死对老年人不是一个字眼,而是必将到来的现实。老年精神抑郁很重要的一个病源是怕死的心理在作怪。坦然面对生与死,看似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但却是人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生命教育,帮助所有的老人平和安详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是不是老人的需要,是不是我们的任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得圆满,而在于我们是不是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意识到它是我们的责任。生命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现在已经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了。
总之,老年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重视,硬件的建设,更有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落实。一切教育的灵魂是心灵的交流。只要我们能贴近老年人的心,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我们的教育必定能卓有成效。
(商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