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2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老年人的学习问题小议
2008年02月02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135

    这篇稿子是讨论学习,是笔者对学习问题的学习体会,包括对学习传统儒家学说中相关论述的体会。有些体会可能是南辕北辙或表现了自己的无能,对一些儒家言论的理解也可能有偏颇,而且因为笔者对全面肯定儒家学说,神化孔夫子,对认定儒家文化就是先进文化,甚至想复辟孔子的“王道”来抗衡西方的“霸道”等观点持不同态度,这种态度也有可能影响我准确表述我的体会。不怕出丑,我希望将我的体会如实地献给渴望学习的老年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真的希望从他们的批评和讨论中,当然也希望从其他读者的批评中,认识我的浅薄和偏颇,得到更多更好的学习之道。

    我的体会之一:学习主要在于自学
    这是讲的态度。自学,这里说的是自己主动学习。有作者经过实证研究以后指出,上海老年大学高峰老师等作者的被称为“三动”的文章《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已经在上海老龄大学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1“三动”的归纳,可以说是一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一种发现。它虽然说的是课堂教学,但其更高境界可以延伸到包括教室内、外的一切学习。特别是学生自动,可以是一切学习者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
    主动学习或自动学习或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好学。因好学而学,必然主要表现为自学。
    据笔者所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绘画艺术方面,而且在许多其它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在我国台湾,一位研究者发现,在各个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文学和艺术领域,人们几乎都能找到达·芬的创造性成果,他们恨不得想在每一个领域,都给他一个“家”的职称。但就是没有谁发现过达·芬奇进过什么学校,说他的一切成绩都是自学造就的。都是他自主、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结果。其他范例:著名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只是一名高中生,而且青少年时代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完全靠自学完成了据说有数以千计的发明。人们曾指出他在教育上有失败,恰恰是他死守自己技术发明的成功道路,是他对教育缺乏学习和抱残守缺的结果。近现代中国道德、学问皆为人敬仰的学术名师梁漱溟,也没有读过大学,连北京大学也没有考上,因为通过自学,文章道德已经闻名学界,蔡元培校长就因此聘他去北大当教授。“老不上北大却到北大当教授”,曾多次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不时还在谈论这段传奇故事。当今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著名的慈善家比尔·盖茨,虽然读了哈佛大学,在学历上也只是一名肄业生,到了功成名就的“知天命”之年,哈佛才给他送上一个名誉学位。
    根据以上的例证,我有这样的理解:上学,包括上大学,包括我们上老年大学,获取教师的引导,让你进入一个问题或一个领域,给你介绍在该问题或领域的已有经验和成果,提示你如何进入其中的要领,使你少走许多进入其中的岔路和弯路,激发了你进入其中的豪情和跃跃欲试的兴趣,这些可能就是“教师启动”的实质。这种启动当然也重要。进一步,真的要学出水平,或学有心得,还在“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自动”。有了这一步,纵然达不到今天许多人所畅想的创新、创造的水平(确实,也很难设想和要求人人都达到这样的水平),至少也会更多、更深的将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储备,提升自己对人生、对世事品味的水平,提升自己的处世行事之道。这一步,在儒家典籍里有时称为“虑”或“察”、“习”等,与前面提到的“好学”与“多思”是紧密相联系的。如孔夫子的主动学习经验就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等(见《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这就是教我们不迷信、不盲从、不轻易跟风、不当粉丝。对我们认识、观察和考虑现实事物(即主动学习),就是一种启示。他阐释说,这叫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同上书,“为政”篇第二)还有,孔子鼓励人们要好学,教人要主动学习,有时是从反面讲的。即,说的是如果不好学,就会对你的人格产生恶果,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同上书,“阳货”第十七)所有这些训示,对青少年的学习,我们可能不易厘清,但对老年人求知、修身、养性、齐家、健体,肯定有益。这是主动学习之益。
    总之,看看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快速发展的、面向未来的社会,老年人必须学会学习,而且必须学会自学,学会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其实,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大学就在我们的心中,老年大学就在我们老年人的心中。这里没有进入的门槛和障碍,全靠我们自己。我相信这点。我希望老年朋友们也要相信这点。
    体会之二:学习应该立意求真
    这是讲追求什么。学习之求真,就是通过学习,了解客观事物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作为认识对象的自身的真相。将之发挥到追求真理,则是求真的更高境界。不过要真正获得内化了的真理,还需要实践。有时,我们会把实践也认为是一种学习,这就更加扩展了本文的内涵。话说回来,包括老年人的学习在内,不可能所有人都达到掌握真理的水平。我们只能在常识的意义上说学习的求真,即可以通过学习和思索,尽量接近与我们有关或我们要把握的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尽量做到能识别假象、远离假象,拒绝因不识真伪而不幸护假、作假、贩假或被假象所蒙骗。所谓坚持真理、坚走正道,其第一步就是要识别真伪,识别真伪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即,通过学习和思索而求真。
    在西方文化中,与我们求真相似的是“求是”。曾有人引用莎士比亚在其剧本中高亢的对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来警示世人:辨别或澄清“是”与“非”,对人生和社会,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入我们的观念中,就是实事求是!这涉及我们生活的价值、目标、方法、途径等方方面面,因为它们都有是或非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还专门出了一个文件,其主标题即为“LEARNING TO BE”,中译名为“学会生存”,副标题译成中文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它是我们今天为数不多的教育经典。这明白地告诉我们,求真求是,对于我们的教育和学习非常重要!
    求真,许多时候和迷信相对。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其认识根源之一就是迷信,它给我们国家民族造成的伤痛,我们的老年人应该通过学习思考,以警示后人,至少我们自己永远不应该遗忘。现在,生存条件好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向菩萨送礼许愿、求神问卦、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老年人,包括由老年人带动的中年人和青少年。我们只要上一次普陀山,就可以看到这些活动的声势。现在,相信迷信、相信来世、相信鬼神的老人不少。由于一些假象和被人编造的传闻,由于对个人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还有对福、禄、寿、喜的渴望,特别是由于缺乏求真、求是、求实的意向,使人们前仆后继、乐此不疲。许多迷信活动,对社会、对家庭、对教育,都有负面影响。轻则浪费了社会资源,增加了个人生活成本;重则妨碍了青少年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不利,特别是如果给有野心的投机分子所利用,还会产生像法轮功那样的社会怪胎,严重干扰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首先自己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拒绝各种迷信,提升文化科学品位,应该成为老年人学习的一种动力,一种对社会、对后代的责任。我以为,在教育上,青少年求真务实精神的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是我们这个社会真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基础。这特别有赖于老年人带头,至少不要拖后腿。我们老年人的学习,要强化这种动力和责任心,力所能及地学文化、学科学,正确认识真实的外部世界,也才能正确地参与和享受现代社会的生活。我在普陀山和其它一些地方,都遇见过不少成人,有的还是白发老人,推着晚辈青少年,五步一跪拜的朝圣登山,火火红红的焚香烧纸。每当见到这种情景,内心总有一种忧伤和愧疚。我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迷信的状况,也弄不清是他们离现实太远,还是我自己不够现实。我们大家都要继续学习和思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学习求真的路好像还很长很长。看来,除了学习科学、相信科学,用科学精神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之外,确实我们还很无力。不过,儒家孔子的许多说教中,也有一些训示,可以帮助我们思索、学习。例如在学生问及生、死、神、鬼的问题时,他的态度非常明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在求真、求实这点上,孔夫子他老人家还真是我们思考学习问题的好榜样。
    体会之三,学习应该立意向善
    这是学习应该追求的另一个方面。善,可以会意但很难准确界定。在传统思想理论和伦理道德实践中,能多为别人尽力,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情和帮助比自己生活境遇更差的人,就是善;为善,有时与作恶相对,如侵略、抢劫、杀人放火、化公为私、贪污腐败、见利忘义等等;而相反,见名利时先人后已,见危难时舍身救人,则是善的最高境界;管理国家,理念归仁,行政上实行仁政,可以看成是古代善的理念在政治上的反映;现代人要求为善的政治,可能还包括信奉和践行公平、平等、法制、和谐、民主、诚信等理念。
    老年人的学习,应该包括学习向善、为善。不向善的学习,只为了竞争,只为了取胜对手,只为了赚钱牟利,技巧再高,技能再精,终是有可能与人的善良本性、与教育的目标、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英国文学家、1925年诺贝尔奖得主萧伯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对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尖刻批评,就说的是这个意思。他痛骂哈佛大学与耶鲁、牛津、剑桥、巴黎大学等名校一样,都在干着腐蚀青年的事。2对青年人来说,或许出于无奈,应世而行,我们无法太过理想化,不好太过责难。但对我们老年人的学习,应该有所超越。即使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帮助反思。其实反思也是一种学习,我们可以多体味这样的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罗素)在这里,学习和教育的目的是一回事。
    在儒家经典中,教人学习向善、为善的内容更多。孔子的仁政之道中,就有众所周知的教导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自己是“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的人。他还认为,趋仁好善,并非难事,只要在学习时,多联系自己,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就能提升善的境界,是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同上书,“卫灵公”篇第十五)他自我鉴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书,“述而”篇第七)这既表明他时时都在学,都在学习他人的优点和见识,学习他人的善思和善行。对我们老年人,这就是一种启发:只要有学习的主观愿望,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又表明他学习的一个主旨、重点是向善。
    我相信,为善的理性认识是学习,为善的实践同样也是学习。
    在现代社会里的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和学术机构,我们有许多接触,也有许多想象。在《大学论》一书中,作者专门写了一章(第四章),名为“大学世界”,写的是作者所知道的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大学。我们老年人去老年大学学习,也不妨想想看,包括老年大学在内,大学究竟是什么?大学有何用?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也有回答。根据笔者的学习和思索,这本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所著的书,在当时,并没有把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并不是专门指在课堂里、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情景下的大学,而只是泛指学问,或一种学习的状态。它既可以包括做学问的态度、过程,又可以包括所要达到的水平、境界。它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又与本文本段的论点相吻合。当然,这里的“善”和“至善”,既包括了书中所讨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公事,应该达到的高境界,也包括了学习者个人“修身”应该达到的善的高境界,也就是至善、完人的境界。3今天,我们老年人的学习,当然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
    体会之四,学习还可追求快乐
    快乐,这也是老年人在学习中可以追求的另一种境界。
    依我之见,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我们的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们,常常把它说得很玄虚、很神秘,经常是这个原则、那个规律,这个层次、那个方法,虽然不无道理,但容易使人对学习产生距离感。我认为,至少老年人的学习不应该太看重这些高深的理论。自己乐意学,从什么时间都可以开始,从任何问题上都可以开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有些东西,我不愿学,觉得无味或无聊,就算很时髦,我也可以不学,我就要学我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我渴求的东西,学习能令我快乐的东西。
    这里,先写实性地说点笔者自己。自我鉴定一下:我虽然搞教育研究,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大学问,但始终乐于求知、问学,拥有了在学习中追求快乐的心态。现在感受到,这也是我学习的收获之一。近年来,我无意中喜欢关注有新发现的实验新闻、调查统计新闻,有时我甚至会把它们抄录下来,有的还写成卡片,或者通过剪报或复印的方式把他们保存下来。我就用这些方式积累了一些知识或资料,比如我从中知道:动物也会追求公平;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研究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我国儿童的心理特征;蜜蜂和苍蝇的弱点和优点;多受教育和学习,有利于健康和长寿,等等。学了新知识,获得了新体验,也从中令我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时可惜花了不少时间,我的阳台书房的空间有时也显得拥挤和凌乱,但总的说来还是快乐大大多于遗憾。还有,我比较喜欢旅游,这和我从小养成的爱好和思维倾向有关,但说来话长,还是落实到本文的主旨。由于喜欢旅游,退休后,就较多地喜欢看地理、旅游方面的书、文,乐于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包括也开始注意儒家经典或其他经典中的相关论述。我无法确定这种喜欢和关注对我人格的意义,但我能体会这也应该算是我的一种学习,而且它给我带来了快乐。此外,旅游本身可以让我看山、看水,体味大自然之美,这当然其乐无穷;它还让我有机会学习文化,当然也可以获得随意学习的快乐。我在福州外面的港口——马尾旅游,一下子就记住了那个岛顶公园门口的那副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体会到了这副对联可以敦促我们为一些有价值的目标去努力追求,我为此还将之传递给我家族中的青少年后辈;登了一回泰山,第一次读到杜甫的《望岳诗》,爬上了十八盘,也记住了这首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极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时领教了它的气势。游了武汉的黄鹤楼,才感悟到崔灏的《黄鹤楼》之高妙与深沉,它真的大大超出了同样是七律的《登京陵凤凰台》,后者也很美,但怀念帝都的那种文人俗套,即使是做为作者的诗仙李白也未能超越。我参观过西安的兵马俑,那许多石头雕凿的战将和士兵,不仅没有引出我的艺术感受热情,也没有因为它们表现了专制秦王朝的强大阵势而让我感恩这段历史,却激起了我的反思、我的酸楚:这个王朝是在用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铺就和宣示“伟大”,是在无情的消耗国民生产力,和历代的封建王朝一样——在他们的专制和淫威下,不仅是帝国主义欺侮了我们,是我们这些老祖宗首先压垮了我们。后者才是因,前者只是果。这也是我参观后的收获,思考和学习后的收获。我还爬过四川康定贡嘎山中海螺沟的冰川。在冰川面前,起初我只凭激情与向往,想象我应该可以爬到山顶,但真正攀爬的结果,恐怕连四分之一的高度都没有,远不及那位导游小青年。我感悟到了自己的衰老,感受到自己的乏力,认识了大自然中的冰川,也认识了现在的自己,这也是那次旅游的收获,我仍然很高兴。这并非自我嘲解,而是证明了一种事实,知道一种以前未知的事实,可以让自己生活在真实中而不是在想象中、梦幻中,这绝对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引为快乐的事。物理学家法拉第说:“大自然是上帝给人学习的一所学校。”在我的学习体验中,这完全正确。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呵护大自然,就是进入了学习的大课堂,就是进入了我心中的一所好大学。
    以上是说的笔者自己为乐而学与学而得乐的一些体验。当然,我们主要还应从正经的旅游教科书特别是儒家经典中,寻找学习旅游、学习快乐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孔夫子有一个体验和判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同上书,“雍也”篇第六)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思索该有什么样的心灵去“游山玩水”,以及学习如何去“游山玩水”。又例如,孔子喜欢研读《诗经》,就是因为《诗经》里的许多诗,能感悟他,能给他带来快乐。他评论《关睢》,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建议我们的老年朋友们,如有闲暇,不妨去把《诗经》找来一读,领略它的《关睢》篇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韵味,听听这琴瑟之音和瞑目想想这男女相恋的画面,是否真的比时下媒体和影视中的时髦性爱更可取?体味一下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纯真爱情韵味吧。你能说这不是读“诗”的学习吗?不是将学习向心灵的快乐扩展了吗?
上海 杜作润(作者系本刊特约编审、教授) 
 
参考文献
1沈智(执笔),《“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载《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07年,第一、二期合刊,第62-65页。
    2舸昕编者,《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3杜作润等著,《大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5页。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