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大学办学内涵发展的进程中,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机制,提升学校课程质量,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1.老年教学的特殊性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老年教学的特殊性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老年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老年教学的特殊性
老年教育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广大老年群众的需要。老年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它超越了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要求,不是重塑新人的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无压力、无功利的教育,是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教育。
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教学的特殊性。老年教学是一种老年人自我需要、自主追求、快乐学习、健康发展、有所作为的教学。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是根据老年学员身心特点、学习需求组织的教学活动,通过学校教学活动,有助于老年学员在原有基础上认知、技能、情感的充实,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思想更新,提升他们自身修养,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
(2)老年学员的特殊性
老年学员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学员在年龄身体、学历水平、学力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体现在老年学员继续发展的个体性,他们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对学校的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这决定了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学员具有学习目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个性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水平层次化、学习时段动态化的特点。同时,老年学员参与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还具有自愿参与学习、自主选择学校、自由来去的特点,但是,进“让我满意的老年学校”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老年学员的特殊性影响着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
2.以学员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是课程建设的立足点
老年群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从老年群体对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要求分析,总体愿望是希望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安定平和、家庭幸福美满。
老年学员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思想认识以及观察、分析外界事物的思想方法。他们到老年大学学习,其学习目的是多元的,但归纳下来,主要是追求提升知识与技能,实现快乐与健康、个人和谐发展的人生价值。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学的内在价值就是让老年学员满意、快乐,使老年学校的学习成为老年学员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来说则是发挥了促进老年学员学习的工具性价值。
老年学员追求个人生活的和谐发展,他们到老年大学学习,对所参加课程的教学质量必然会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从属于个人老年生活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要求学校、教师所提供的课程教学要有益于自己的学习需求,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有益于自己的生活质量。老年学员群体追求和谐发展的这一共同价值取向是老年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的出发点。
二、关于课程载体内涵的分析
课程是老年大学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老年教学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所谓“教书”,就是老年大学以课程(包括教材)为载体实施教学;所谓“育人”,就是老年大学要根据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培养人。剖析各类课程载体“育人”的内涵,即课程的“质量”是有区别的,课程教学内容有思想政治、道德行为、文化知识、身体心理、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等等方面,这些教学内容必定通过不同的课程载体得以体现。一般地说,课程体现对人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教学要求要高于物质层面的教学要求,因此,各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内涵深厚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有某门课程可以包含上述内容的部分或者全部,但是除了该课程本身必需的教学内容外,其包含的其他教学内容毕竟不能代替相关的课程教学。譬如,对人开展思想道德方面教育的思想道德类课程,相对其他类课程是所有课程教学中开展老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最深刻、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显性的课程。
作为课程载体,各类课程教学的目标功能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性与联系是:遵循老年教育规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老年学员的和谐发展。课程教学要为老年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要有利于老年学员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利于老年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特殊性与区别在于,各门类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与教学领域,课程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相互不能够取代。譬如,艺术类课程通过凸现艺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提升学员的艺术情操素养;保健类课程通过着重医疗保健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养生预防操作的教学,引导老年学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思想道德类课程则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道德法律行为等方面的教学,有助于提高老年学员思想政治、道德行动的修养,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老年大学在加强课程建设中要重视课程内涵的质量提高,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学员发展的需求。
三、改革课程建设机制,提升课程质量是老年大学发展的方向
1.对老年学校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上海部分老年学校开设课程的调查分析,除了老干部大学及其系统校基本都开设了思想道德类、人文类课程外,在老年大学系统,几乎没有学校开设思想道德类课程,偶有个别学校开设文史类课程。各老年大学设置的课程主要侧重于休闲、娱乐、实用类型,其中艺术类、书画类、保健类课程更是集中了在校学员的70%左右,甚至更多。
老年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的量与质分析,尽管一些老年大学的课程(学科)开设量较大,学员人数也很多,所设置的课程也体现选择性、实用性和层次性,但细细分析,不少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由于过于强调学员的需求性,课程体系中大量的课程偏向于休闲、娱乐、保健和实用性课程,且课程的层次性也主要表现在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学要求,而非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教育内涵深度的层次。从课程教育对人的思想深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层面来看,一些内涵深厚、层次高的课程,如人文类、思想道德类课程及高新科技课程等相对开设较少,这些课程还有待于加强建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市、区级老年大学课程建设与一般的老年学校课程开设的层次差别不是很大。以上状况是由目前各校具有普遍性的课程建设理念与机制立足需求性所决定的。
立足需求性课程建设的机制确能反映、适应大多数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但存在局限性,反映在不少老年大学,一些层次较高、课程教学内涵深厚的课程趋于边缘化。有质量的课程建设能造就学校的教学特色,现在,许多老年大学的艺术、书画教学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固然是好,但过分追求于此就显得雷同化了。如果有更多的老年大学能致力于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科技创新等课程的建设,势必能使老年大学的办学特色更为丰富。
2.改革课程建设机制,加强引导性课程建设
在老年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老年教育要改变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努力实现教育先行,引导老年人素质的提升,其中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极其重要的方面。2010年,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庆祝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建校25周年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学校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市老干部大学陈铁迪校长在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重视新兴学科在老年大学的开设”。这些都是对全市各老年大学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老年教学质量的要求。随着上海老年人比例的上升,老年学员数量的增加,学员们对多样化的课程需求量必然会增大,因此,老年大学要在加强课程建设的进程中做好探索者、先行者,以适应老年教育的发展。
老年大学要改进学校课程建设机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立足需求性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引导性课程的建设。
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应与社会、老年教育发展相适应,应体现国家、社会的意志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意志。立足需求性的课程建设过于偏重老年人学习的需求,而引导性课程则是老年大学根据国家、社会的意志与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设置的具有引领、引导老年人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引导性课程与需求性课程的区别在于,引导性课程建设更注重国家、社会对老年人教育的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公民素质是党和国家、社会的要求,也是老年人之需。老年大学要在课程建设中要努力探索实践,建设好教育内涵深厚的课程,体现时代的要求。
办好引导性课程,是老年大学办学中课程建设的方向。老年大学,特别是市、区级的示范性老年大学,有责任、有义务首先加强引导性课程的建设,并在这方面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教务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