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年文学”颁奖大会在天津举行。会议日程虽短暂,但感慨颇多,写下日记,将作永远的回忆。
11月1日
清晨六时半,火车到达天津站。感觉中空气是冰冷的,当我们发现天津朋友高举接站牌子时,顿时心里热乎起来。黄大姐问寒嘘暖地招呼大家坐进有暖气的中巴车,同车的还有来自包头和成都的三位老人……
事后才知,大会接待处获得报社资助,派三辆车日夜接站,志愿者全是老年文友,他们从早忙到夜里,半夜2点才睡下,4点钟又起身了,想不到天津朋友是如此忘我地呵护着“老年文学”颁奖大会的召开。
午后,艳阳高照,秋风不再萧瑟,白杨树偶尔飘下一片秋叶。我们走在南开大学的林荫道上,畅怀地享受着这里的文化气息。周总理年轻时在此求学,1956年,他重返校园,写下“我是喜欢南开的”感言,此后,校园内塑立了伟人的雕像。我们在雕像前留影,默默告慰总理:改革开放后,祖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老年人的生活也随之也更加充实,老年大学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园。今天是“老年文学”这座桥梁把上海和天津乃至全国的老年文友联在了一起。
11月2日
大会在宾馆国际会议厅举行,每排靠椅前都有简型书桌。当老人们胸佩红花和奖牌缓缓步入大厅时,摄像机开始工作了……
原来只想来津看看,可是,一天“节目”下来,让我接二连三地意想不到。
其一,大会主席首先激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了数位耄耋老人,他们中有诗人,有书法家,有当年二弹一氢工程指挥……其中最长者88岁,当银发者起身致意时,脸上微露幸福的笑意,此时此刻,主席先生的激情已化作电波传到全场老人的心田。
其二,路明老人74岁,失去老伴后痛不欲生,一度浑噩。进了文学创作研修班后,听名师讲课,与72位同学欢聚,走出低谷,焕发精神,写下3万字的学习心得、12万字的小说。他说我感谢这次征文活动,我只不过是代表亿万白发老人来领奖的!他在学习心得中写道,老师说:“人,只有在美好的追求中,才能有新的人生意义”。校领导强调说:“每位老人身后都有金矿”、“老年人仍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说明在指导思想上,学校真正把老年人看作是社会的财富,而不是包袱!进研修班是来挖金矿作贡献的,而不是单纯地找乐解闷的。他的心得有文件发下,值得好好学习。
其三,老年人大学的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特别是“草原牧歌”节目的服饰与表演不逊专业,让人乐不思归。
其四,晚上与著名作家交流座谈,从七时半一直进行到十时半,大家还意犹未尽。老人们谈感受,谈收获,提问题,提建议,场面之热烈,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又是一个“没有想到!”
11月3日
早上,应邀参观奇石园博物馆,接着就是告别。大家争相留影,互相道别,依依不舍。广场上阳光普照,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老人们的脸上。我想:收获不在金钱,不在名誉,更不在暂时的奖牌,而是在于生命的价值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两个滚热的字“尊重”融入老人们的心田。
两辆大巴即将驶去,满载着友谊,满载着激情,满载着第二春生命的希望,欢送的人群不断地挥手……摄像机又在工作了,这是电视剧“在那神奇的地方”中的一个场景,主角是当今中国的银发老人。
注:① 神奇的地方是指老年大学
② 文学研修班是天津老年人大学07年3月建立的,学制2年,原准备招学员60人,后扩招72人,入学前要交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