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在一点一滴的往前走,8月14日就是末伏。
在之前的三伏天系列中,我们了解冬病夏治和食补疗法。常言道“养好三伏天,避病一整年”。中医认为,养生应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故三伏天应顺应季节规律,若能做到以热治热,方可健康消暑。今日末伏,让我们守好三伏最后一关,本期推文向您介绍五个“热”,或许就有我们日常容易忽略的关键点。
1、多喝热茶
炎炎夏季,人们偏爱冷饮消暑。一口冷饮下肚,怎一个“爽”字了得。但冷饮只能使口腔感到凉爽,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降低了身体散热的速度。而喝热茶或热水有助于促排汗,更能解暑。需要注意的是,热水温度不应超过60摄氏度。
2、吃点热食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夏季也适宜入菜烧煮。
入伏之后,夏天阳气散于表,内在是虚的,再加上本身天气比较炎热,人体流汗较多,这会导致营养的流失。老话说要“扶阳”,是有道理的。扶阳的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饮食结构。比如多吃一些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可以温阳散寒,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若有牙痛、上火、发烧等症状,或体质偏热的人群应忌食。
3、洗热水澡和热水泡脚
热水洗澡会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帮助身体排汗降温,使人有舒爽之感。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使气血顺畅运行,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新陈代谢。泡脚时适宜水温为42-45摄氏度,以身体觉得微烫且舒服为准,泡脚时间不用很长,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4、防范湿凉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通于脾”。三伏天炎热多雨,因此阳燥盛行于外、阴湿潜伏于内。而脾主肌肤,如果体内湿气很重,皮肤就会有所反映。年轻人长痘、老年人长斑、小儿湿疹、痱子等,多是湿气淤积的表症。所以,暑热最盛的三伏天,真是祛湿养脾的大好时机。 《黄帝内经》说:“病起于过用,需防因暑取凉”,电扇、空调是防暑降温的利器,但过度贪凉,反而损伤阳气。除此之外,用凉水冲澡,沐浴后湿着头发入睡等,都会让湿邪有机可乘。
5、适当出汗
夏天若要“以汗制汗”,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有效降低中暑的概率。选择慢跑、八段锦、站桩、太极等不太剧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是空气的15倍,游泳时人体能保持体温恒定,不宜中暑。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夏季运动都建议在早上或傍晚进行,运动到衣服沾湿而未湿透的程度,对人体最有益处。大汗淋漓伤气血,也损伤心脏,运动后大量饮水,会给心肾造成负担;运动完后,最好先休息30分钟,待身上热量散发,再用温水洗澡。
三伏天是一年一度的黄金调理期,切记保暖,切勿受寒。保暖也要注意度,不能过热,在冷与热中达成平衡,是为最好的养生方法。好习惯来自正确的理念,将好习惯融入一点一滴的生活里,渗透进举手投足的日常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收获!我们都说注重养生是重要的,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强健体魄,提升生活质量。今日虽是末伏,但养身何时开始都不晚,愿我们都享有健康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