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开了满枝的桃花,吹绿了苍翠的树群,一棵棵茶树姹紫嫣红争相斗艳。不远处,一束蝴蝶花格外醒目,三片花瓣,白底衬黄色,黄色下面点缀着一排排深蓝色的小圆点娇艳柔美,在春风的涌动下摇曳。一片片竹子,脱去寒冬的枯叶,换上春天的新装。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去社区学校的路上,一边观赏着美景,一边嗅着春泥的芳香。
2003年,我进入江宁路街道社区学校任教。当得知面对的是老年学生时,心里有点犯嘀咕,他们能像在校生那样正常上课吗?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教室里鸦雀无声,学员们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做着笔记。瞧着他们那专注的神情,求知的欲望,我被震撼了,没有理由怀疑学员们的学习能力。
班里有一位张女士,原来从事的是医务工作,对剪纸一窍不通,看到别人很快剪出作品来,对自己没信心,认为自己没这个细胞想打退堂鼓。我一方面发现她的长处就鼓励表扬,一方面对她个别辅导,直到能独立操作为止。
张女士拿着剪好的作品,在教室里激动地给同学们看“这是我自己剪的”她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话。瞧她那兴奋劲,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张女士有组织能力,当了班长,剪纸班办得有声有色。
教室紧张,剪纸班开在会议室里。每次我走进教室就看到搭好的黑板。后来打听是班里七十多岁的范先生上学提前来到教室,为老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我为之感动,他可是有了孙子的老人。
一天上午大雨滂沱,心想今天上课来的学员不会多,刚一脚踏进教室,学员喊了起来“老师来了!”我很惊讶,学员们一个都没少。我走到一位八十多岁的阿婆面前告诉她,“下雨就别来了,避免摔跤。”她爽朗一笑“没事,我身体蛮好。”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激情,声调比以往高几度。
剪纸属工艺美术范畴,她与绘画艺术有着一定的联系。为拓展学员对艺术的感染力,我适当的讲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如近代大画家吴昌硕用笔墨之道,潘天寿的构图新颖独特,张大千的绘画雍容俊逸,吴湖帆的绘画清秀洒脱,徐悲鸿的画马一绝,齐白石的画蚂虾无人比拟 ……。一位林女士举手“老师,蚂虾的‘蚂’怎么写?”当时我愣住了,是呀,上海方言只说虾,没听说过“蚂虾”。我随机应付了一句“这是普通话。”心里很纳闷,这蚂虾怎么就脱口而出了呢?突然想起,这是三十几年前插队落户时学的地方语言。我捂住嘴,猫着腰躲在黑板后面笑,泪水止不住的往外流。我擦干后走出隐蔽物,林女士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老师你没事吧!”我忍不住又跑到黑板后面笑。过了一会儿,定了定神,这次一定不能再这么做了。我用手狠狠地在眼眶边抹了一把泪,理了理头发一本正经地走到黑板前。我告诉林女士,这个问题以后再说好好听课吧,教室里又恢复到原来的平静。
回到家里,翻遍几本不同版本的《辞海》也没有查到“蚂虾”这个词。
通过这件事给我一个警言,作为老师说话要严谨,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学员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老师,让我感激。
几年来,我和学员们朝夕相处感情至深。后来,我又带了一门《素描》课。在这个班里有一位七十几岁的学员刘医生,她说每星期来上课,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心情特别愉快。她带来几张年轻时画的素描人物头像,同学们看了都赞不绝口。有次,她没来上课,我和陆班长及几位学员去探望。她躺在床上吊盐水,清瘦的颜面带着微笑“谢谢你们来看我,等我病好一点就去上课,哪怕走不动坐轮椅也要去学校看看老师,看看大家。”
九月份开学了刘医生没来,我们再次拜访,只见客厅里摆放着刘医生的灵堂。她爱人双腿不能走,坐在靠背椅上,痛哭流涕地说:“月芳临走的时候还说‘等病好一些,其他课不上了,素描课一定去’没想到这竟成了她的遗言。”泪水浸透了双眸,大家心里很难过。我们安慰老先生后,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为失去这么一位朋友感到悲痛,深深的怀念她。
我和学员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吴女士从外地旅游回来带给我一小包东西,打开后是一对砂浆石。“我这次出去玩其他什么都没带,知道你收藏石头,在那么多石堆里挑了好长时间才拣到二小块,象不象青蛙?你肯定喜欢。这可是我千里之外带回来的”听罢,一股热流涌遍全身,眼睛有点湿润。二小块石头,谈不上名贵,可是我的最爱,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班里有的学员向我倾述生活的心结,我尽量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解除心理上的障碍。学员们说:胡老师一点老师架子都没有。听到这些话感到很欣慰,能与学员们融为一体,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老年学校是个特殊的教育基地,学员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接受学习能力也就不同。另外,一方面,每一学期有新的学员加入,新老学员在一起怎么教?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绘画的基础知识用到剪纸课中去。发明了《几何图形骨架法》学员们只要掌握了几何图形,就能构出美丽的图案。在剪纸技巧上,我总结出八个字“先小后大,先里后外”。使用这种方法,新老学员都能得心应手。每当看到学员们把剪好的作品放在白纸上展示,那兴奋劲难以言表。学员们自己也没想到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来,越学越有劲。
剪纸没有统一教材,天旱喜逢几十余,静安区社区教育领导,召开了组编社区教材会。时间紧任务重,我欣然接受这一使命。
盛夏酷暑难当,白天写文章,晚上搞剪纸创作。三楼不足四平方米的工作室,被太阳考得滚烫,没空调就在身边放盆冷水,毛巾搭在脖子上,热了就放在水里拧几把,再搭在脖子上去,每天汗流浃背。一次中暑,休息了二天,怕拖延时间又继续挥毫。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在街道社区教育领导的帮助下,八月中旬初见端倪。当看到印好的稿样心里很激动。区领导确确实实为广大老年朋友做了一件大好事。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我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这件事做好,让学员们早日拿到教材。
几年来,在老年教育这块百花园里,能做一名园丁,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二零零五年十月份,被评为上海老年教育“我心中的好老师”光荣称号。是老年教育给了我这片肥沃的土壤,发芽,开花,结果。
人的一生,莫过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找到了生命的闪光点。我爱老年朋友,更爱老年教育这片热土。
江宁社区学校教师 胡小萍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