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诗外功夫
关于诗外功夫,清《一瓢诗话》说:“格律声调,字法句法,固不可不讲,而诗却在字句之外。”宋朝诗人陆游讲得更明:“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是重视诗外功夫的意义。国务委员马凯同志说:何谓诗外功夫?人品、情操、悟性、阅历、文化底蕴、洞察能力等等皆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说过:艺术的最后比较,比的是文化。这里的文化,笔者的理解是艺术本身以外而却能加深艺术性的各种因素。作为同是艺术创作的诗词,它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要广泛得多。它是通过形象思维用文字语言直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全体现在字里行间。因此,诗词的文化外延就应包括所有天地万物和能影响思想情感的东西,都是诗的诗外功夫。
清朝徐增在他的《而菴诗话》里说:“学诗而止学乎诗则非诗;学三家之诗(李白、杜甫、王维)而止读三家之诗,则犹非诗也……故为诗者,举天地间之一草一木,古今人之一言一事,国风、汉、魏以来之一字一句,乃大而至两方圣人之六经三藏,皆得会于胸中,而充然行之于笔下;因物赋形,遇题成韵,而各臻其境,各极其妙。如此则诗之分量尽,人之才能方备也。”他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完备的诗人,几乎要将整个世界历史装入胸中。
二、诗外功夫的首义
对诗外功夫,马凯首先指出的是人品,是情操,这是诗的根本问题,也就是一首诗的灵魂问题。具体反映在写诗的过程中又是个立意问题。要站得高,望得远,还要思得深。
写诗用的是形象思维,这个形象的高下,就会影响立意的高低。如歌颂党,形象就是红旗、太阳、灯塔、松树等,形象越高大,所表达的主题也越高大。诗人又是怎么会去联想到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形象事物呢,这是由诗人具有的品格所决定的,品行低下的人是不可能向着光明和高尚的方向思考问题的。清《原诗》中说:“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一瓢诗话》说“作诗必先有诗之基,胸襟是也”。又说“诗文与书法一理,具得胸襟,人品必高”。所以清朝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何谓襟抱,即诗人的胸怀和抱负。我们看胸怀社稷黎民的屈原,胸怀天下的曹操,胸怀淡泊的陶渊明,再看唐朝诗歌喷涌之时的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二十五岁就怀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实现“安黎元”、“济苍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只是不愿从科举入士,希图通过隐居学道,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高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热爱祖国,始终关注祖国的命运。白居易则在他近三千首诗中,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这就是他们的人品,他们的襟抱。我们再看岳飞的《满江红》,明朝文天祥的《正气歌》,再看近代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满江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当代恽代英的《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他们都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才吟得出如此悲壮激昂的诗篇。
当然,反映胸怀的并非一定是豪言壮语,也可以咏物寄志,也可以反映对生活的乐观情调,也可表达对父母的赤子之心。总之,宽阔的胸襟内没有那些低级的、无聊的、自私的、狭隘的、阴暗的东西,而是光明的、高尚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和思想。有了这些基本的精神思想,就能写出高境界的诗作,
如何去扩展这个胸襟,这就有待于我们去加强修养,提高人品;注重学习,丰富学识。
一个诗人要争取一等的真诗,就要有一等的胸怀和学识。这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写诗先做人。《一瓢诗话》说“著作以人品为先,文章次之”。《而菴诗话》说“诗到极则,不过是抒写自己的胸襟”。清《原诗》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因此说,诗如其人,要写好诗,首先要做好人。国务委员马凯在“沈鹏先生诗词研讨会”上的发言题目就是《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著名相声演员马季说过“艺术的高峰,谁都能上。但再往上走,就是人品的较量”。做任何事情,总得先要做人,任何事情都是由思想指导的。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思想就是做人的追求,这是最重要的诗外功夫。
没有对人民的爱,就没有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没有龚自珍的“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说“人正字正”,借过来说“人正诗正”。高尚的道德品行,是人格的基础,是真情的源泉,是写诗的前提。地基深而大厦高,思想深度决定诗的高度。所以在评论诗词时,不能光看表面的词句,而忽略了诗的深度。
其次,反映诗外功夫更多的是扩大知识面。世界无事不可入诗,无事不能涉及,故天文地理、历史典故、花草树木、生活场景、甚至于小说电影、神话故事,都可以从中获取灵感,也都可从中塑造“形象大使”。有些知识可从书本中来,如典故、称谓、一般常识等。如:
月份的别称:正月为端月,二月为杏月,三月为桃月,以下各月为槐月、榴月、荷月、兰月、桂月、菊月、小春、冬月、腊月;
反映四季:孟春、仲夏、季秋、暮冬;
反映中国:中华、华夏、神州、赤县、九州、九区、九有、禹甸;
表示太阳:阳乌、火轮、金轮、红轮、红镜、赤玉盘、玉弹;
表示月亮:太阴、素娥、嫦娥、玉兔、金兔、顾兔、蟾宫、蟾蜍、玉蟾、月桂、玉桂、玉羊、桂魄、月魄、婵娟、水镜、皓魄、冰镜、冰轮、冰盘;
反映重阳:白衣送酒、登高望远;
反映端阳:汨罗江、雄黄酒;
反映中秋:嫦娥、蟾兔、吴刚、桂花酒;
……
这些知识宛如大海,足待我们去探求、学习一辈子。幸运的是,各类书籍,尤其是现今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最重要的则是需要我们悉心观察,从生活中有所得获。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从前面的例子中看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一等学识不学习不看书,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要广泛地吸取诗的养料,我们更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学识,并将其视为一个主要来源。诗的前身来自民间的民歌,不可能反映多少学识。即便是唐朝那么多的诗人里,很多也都是布衣之身。由此可见,观察生活,体会生活,非常地重要。举笔者的几首小诗为例:由于小时放暑假时,也常回家乡,那段山村生活是难忘的,所以有了《忆童年回家乡的日子》:“童年河谷上,戏耍与沙缘。习字滩当纸,涂鸦笔用椽。登山寻野果,潜水击清潺。一把新柴湿,烧成满屋烟。”“大雪纷飞若问春,忆吾少小在山村。戏锣鞭炮庄庄响,咸肉糟鸡户户存。丘岭早成芳草甸,孩童已是牧牛人。眼前又接新天地,斑首犹望故国尘。”
三、在炼意上要提高洞察能力
炼字炼句固然重要,但不要走入误区,炼字炼句,最终不如炼意。《薑斋诗话》说“但求好句属下乘”。《寒厅诗话》说“步尖叉韵者必不知诗”。《然镫记闻》说“为诗且无计工拙,先辨雅俗……久之要造于平淡”。一句话,但求字句漂亮,不求含义深度的诗,不可能成为上乘之作。对字句可以一目了然,但对诗意的认识,作为诗外功夫,还要靠马凯所说的“洞察能力”了。
唐朝刘禹锡提出了“境生象外”的诗学概念。这个“境”,是指诗词中所表现,同时也是读者所体会到的境界;这个“象”,指诗词中所描写的物象。境生象外,说明该诗能让读者于所描绘的具体物象之外,体会到一种诗中没有直接写出、也难以写出的意境。所描绘的物象是确定的、有限的,读者体会到的境界则可以是不确切的、无限的。诗之可贵,正在于其能调动读者的想象,使其通过有限而进入无限,感受到悠远深长的情味。我们常常有一种怕写不清楚、写不全面的担心,境生象外之说,就是告诉你无须一一前去表达,而应致力于以有限的语言形象引发读者自行去领会言外的意趣。字句是有形的,意趣是无形的。读诗不单从有形的字句去理解,更要从无形的意趣中去感受,比如离开诗的词句,找出能反映诗意的“形象大使”。如何将这种意趣和“形象大使”表达得更深、更浓、更有味,我们就要多观察,多体会,去提高洞察能力,也许这就是炼意之所在吧。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 张立挺)